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小佳林格什么小说 小佳林格全文免费阅读

小佳林格什么小说 小佳林格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2-05-08 07:44:40编辑:妙春

小佳林格是作者鲁鹏程成名小说作品中的主人翁,这本小说以巧思支撑的短篇小说,内容很是有趣,简练生动,极富韵味。一起来看看小说简介吧!当孩子出现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答案等情况时,妈妈责骂、训斥、给孩子找家教补习,这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大的。妈妈只有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并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才能真正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高手!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妈妈,我要看书!——轻轻松松让孩子爱上阅读 免费试读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很多成功的人都酷爱读书,从书中摄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不得不承认,阅读在他们成功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如果他能自幼与书为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9.为什么要读那么多课外书?——告诉孩子读书的目的与目标

  

  在一些孩子的思想观念里,他们认为读书是给爸爸妈妈读的,和自己没关系。甚至有些孩子干脆认为,读书没有用。导致孩子产生这种思想观念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从小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

  周恩来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12岁那年,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学生说:“为明理而读书。”也有学生说:“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学生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有力地答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此话一出,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了。此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恩来发奋读书,最后为国家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里认为第一等人读书志在圣贤,次一等人读书志在功名,最劣等的人读书志在富贵,这是古人读书的志向。从周恩来的一生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绝对是第一等人,他从小以兴邦建国为读书的目的,并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进而赢得了后世人的尊敬。

  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却把追求财富和出名当成读书的目标,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读书的目的,他们只知道拿高分、考大学。结果呢?一生平平。实际上,阅读是件快乐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引导,书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是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先要帮他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读书?

▲ 告诉孩子读书是谋生、谋天下的途径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要告诉孩子书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读书的目的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为了谋生,因为读书是现代人谋生的需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为了谋天下,只有读书明理以后,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好好读书,不仅要学好教材,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

▲ 让孩子知道读课外书的好处

  课外书是教材的补充,它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还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可是有些孩子天生不喜欢看课外书,结果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少,和他人之间找不到共同语言,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沟通障碍。

  11岁的晶晶学习成绩很好,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坐在书桌前写作业,课间也很少出去玩。但凡见过她的人都夸她学习刻苦、认真,连老师也夸她踏实。可是她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太合群,每当同学们坐在一起讨论些什么的时候,她都不怎么参与,总是一个人坐在旁边写作业。

  一次,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她说:“我不是不喜欢和他们一起玩,只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我都不知道,他们看过很多书,每次提到书中主人公的名字,或者谈论一些科技发明时,我都不知道,结果他们总嘲笑我孤陋寡闻……”

  听了女儿的一番话,妈妈这才知道原因。从此,妈妈总是有意识地带晶晶一起去逛书店,让她多看些书,以此丰富她的课外知识。一段时间后,晶晶变得健谈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么不合群了。

  从晶晶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读书少,见识就少,结果和他人之间就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可见,丰富的阅读经验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影响着他的人际关系。此外,阅读课外书还能扩大孩子的视野,增长他的见识;提高他的阅读能力,使他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好处我们都要让孩子知道,从而增加他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性。

50.什么时候教孩子阅读呢?——抓住培养孩子阅读的黄金期

  

  阅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就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孩子,他的词汇量就比较丰富,所以无论听课还是自主阅读,他都能很快速地提取并理解所听到的或者看到的信息。而阅读贫乏的孩子,头脑中存储的经验和知识相对贫乏,所以他看书或者听课的时候,理解能力就相对较差。

  当然,阅读不只是孩子增长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丰富他的心灵,让他尽早地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孩子阅读的最佳年龄,帮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让他的思想和身体一起健康成长。

  那么,到底什么年龄才是孩子最佳的阅读年龄呢?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可以把孩子的阅读按照年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0—6岁,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听到这个说法,有些父母可能会皱眉头,0—6岁的孩子年龄太小了,不可能会读书。实际上,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尤其3—6岁这段期间,如果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他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很多字,还能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

  6—10岁,以让孩子识字为目的。研究表明,孩子只要掌握了1500个左右的汉字,孩子就能独立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了。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以教孩子认字为主要目的,并试着让他自主阅读。

  10—14岁,孩子阅读的黄金期。我们应该鼓励他多读些好书,从而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扎牢他的基础知识。

  当我们的思想里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掌握的阅读技能后,也就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了。那么,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 0—6岁,坚持每天为孩子朗读20分钟

  0—6岁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他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虽然孩子并不具备阅读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为他朗读20分钟,在听的过程中,他会慢慢集中注意力,并扩大词汇量。时间久了,他对阅读的兴趣也就在我们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产生,并渐渐产生读书的愿望了。

  在为孩子逐字朗读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用手指指字,一边读,引导他注意每一个字的字形,这样就能帮他把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了。当然,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我们主要是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并不是以让他识字或者掌握知识为目的。

▲ 6—10岁,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6—10岁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以让孩子识字为主要目的,并鼓励他自主阅读。我们可以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书籍,这样他就能边看图画边读书了。此外,我们为他选购的书籍应该带有拼音,这样更便于他认字。

▲ 抓住孩子10—14岁的黄金阅读期

  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我国的升学制度答案,为孩子奠定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的黄金阅读期应该在10—14岁之间,也就是小学4年级和初中2年级之间。因为10岁以前,主要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而且这个阶段,孩子基本处于认字阶段,还没有能力进行大量的阅读。而14岁以后,孩子又要面对中考、高考等压力,繁重的课业导致他很少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

  因此,10—14岁这4年是孩子的黄金阅读期,如果在这段期间内,他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将对他的学习和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 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题材的图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处在不同年龄段的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或者带有动物或者特殊图案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比较爱看情节简单的童话类故事,或者有关动物或者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一般爱看情节稍微复杂一些的神话或者童话,以及令人惊奇或者富有冒险情节的故事;10—13岁的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更爱看探险类或者具有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的孩子爱看推理以及人物传记类图书。

  因此,我们必须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选择适合他阅读的书籍,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他的阅读兴趣。

51.走,妈妈带你去书店逛逛!——带孩子逛书店,感受书的魅力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同样,也有“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香”的道理。书店有一种祥和的磁场,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这里,不论成年人、老年人还是孩子,或趴或坐,都纷纷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到了这儿,即使再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渐渐地爱上看书。

  以前的路名非常不喜欢看书,尽管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画书、故事书,他一点翻看的兴趣都没有。因此,为了培养他看书的兴趣,妈妈总有意识地带他去逛书店。

  最初到了书店,路名本来没有看书的意思,但是看到其他人都在认真地看书,他也不好意思站着不动,便随手拿起书架的书翻看两下。结果看着看着,他就深深地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

  儿子选择书籍的时候,妈妈会给他充分的自由。因为她知道,在儿子还没有真正喜欢上读书的时候,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激发并保护好他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在背后要求他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什么书要没收,否则这样的“禁令”只会扼杀他的读书兴趣。

  一段时间后,路名喜欢上了看书,也喜欢上了逛书店。每天晚饭后,他都要求妈妈带着他去楼下的小书店逛一逛;每天放学后,他也会要求妈妈陪他逛逛学校对面的书店,逛完之后再回家。

  从路名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已经感受到了逛书店带来的乐趣,并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可见,逛书店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方法。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我们不妨多带他逛一逛书店。

▲ 带着孩子一起逛书店

  一位爸爸和儿子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逛书店。每到周末,他们便去逛书店。结果市区内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书店都被他们逛遍了。最开始逛书店的时候,爸爸会悄悄地跟在儿子的后面,观察他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一些指导。再后来,两个人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互不影响了。

  爸爸喜欢看书,所以在爸爸的熏陶下,儿子也变得爱看书了。我们也不妨学这位爸爸,每周末或者每天晚饭后,带着孩子逛一逛书店,让他在书店里尽情地选择自己爱看的书来读。每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如果学校附近有书店,我们也可以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逛一逛。

▲ 教孩子在书店看书的方法

  书店里的书种类、数量繁多,一时间孩子可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看的书。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孩子按照书的类别查找自己喜欢看的书,一般来说,先找到儿童文学类书籍,然后根据书名判断书中的大致内容,再打开目录翻看书里的细节。当对书里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再决定自己是否对这本书感兴趣。

  因为在书店看书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孩子没有时间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一本书。因此,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可以根据目录内容查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翻到对应的页码来看,这样看书的效率会更高。

▲ 带孩子逛正规书店

  一般正规书店的书的质量和内容都有保障,而非正规书店里的书良莠不齐,很可能存在一些内容不健康或者不适宜孩子看的书籍。因此,我们最好带孩子去逛正规书店。到了正规书店,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强制他必须看和学习有关的书,或者某一本书,而是只要他愿意看的书,我们就让他尽情地看,不要干涉他。

▲ 定期给孩子买书

  每隔一段时间,当孩子看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主动带着他去书店逛一逛,鼓励他再挑选几本喜欢书的来看。当然,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做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也就是说,一本书没有读完,不要想着另外一本,而是要养成完整地读完一本后,再去读另一本的好习惯。

▲ 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除了书店之外,图书馆内的读书氛围也非常浓厚,而且这里的书可以外借。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或者让他在图书馆学习。同时,我们还可以替他办一张图书借阅证,方便他从图书馆借书。

52.妈妈,我想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给孩子看他感兴趣的书

  

  要想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我们必须从孩子爱看的书入手,当他从书中感受到乐趣了,自然也就会慢慢地接受其他的书籍了。但是我们父母有时总是过分地干涉孩子看书,强制要求他看哪一类书,或者明令禁止他看哪一类书,结果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在我们的“强制”之下被打压下去了。

  上4年级的欣欣平时最喜欢看儿童文学和漫画类的书籍。每次看这些书的时候,她都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可是,妈妈觉得看这些书没什么用处,不利于女儿增长知识,所以就禁止她看漫画书,还把她的漫画书全都没收了。最后,她专门去书店为女儿选择了一些关于地理、天文等知识的书籍,要求她每天阅读。

  看到妈妈为自己选购的书,欣欣一点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她苦恼地说:“妈妈选的这些书我都不爱看,她越是让我看这些书,我就越反感。”

  漫画书是很多孩子的最爱,漫画里夸张的人物表情,鲜明的色彩搭配是吸引孩子的重点。可是很多父母认为,这些书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孩子从中也学不到什么知识,所以干脆就禁止他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相反,有可能导致他仅有的一点兴趣也被扼杀住了。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数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句话值得我们父母好好思考一下。实际上,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应该根据他的兴趣来,不能强求,只要是健康有益,趣味性强,适合他年龄特点的书,都可以阅读。

  那么我们给他选择书籍的时候,如何既从孩子的兴趣角度出发,还能让他从中受益呢?

▲ 不要让读书成为孩子的负担

  许多父母把读书看成孩子考学、提高成绩的一种手段,结果一味地让孩子看一些作文书或者教材辅导一类的书,可是这些书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兴趣可言,相反是一种负担。

  一位妈妈陪着女儿去书店买书,女儿看到书店里那么多精美的好书,爱不释手,精心挑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可是没想到妈妈看到后,非常生气,一把夺过女儿手里的书,板着脸说道:“就知道看这些书,看这些书你的作文水平能提高吗?你怎么不去买作文书,学学人家怎么写作文的?”说完,只见女孩的兴致全无,一脸无奈。

  读书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对这个女孩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可想而知,女孩读书的兴趣如何建立得起来呢?因此,我们一定不要硬性规定女孩看关于学习的书。

▲ 不要强制孩子看某一类书籍

  有时,孩子的读书兴趣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反。我们希望他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丰富他的知识,可是他偏偏喜欢看漫画书;希望他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可是他偏偏喜欢看童话书。实际上,不管孩子喜欢看什么书籍,只要内容是积极健康的,我们都应该支持他。

  还有一些父母按照网上一些专家专门为中小学生开出的“必看书籍”和“推荐书目”去给孩子买书,这种方法值得借鉴,但并不是要求我们把所有的推荐书目都买回来,我们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出发,从中选择一些适合他读的书,这样孩子才能读得进去。

▲ 为孩子选购他感兴趣的书籍

  某市曾对700多名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喜欢看的书籍依次是:外国经典儿童读物、中国经典儿童读物以及科普读物。我们可以参考这个顺序,再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为他选择合适的书籍。此外,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图画书入手,然后再逐渐让他读图文结合的书籍,以此慢慢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

▲ 对孩子看漫画书宜疏不宜堵

  喜欢看漫画书是孩子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特点。很多父母认为,看漫画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对他增长知识一点好处都没有,于是禁止孩子看漫画书。实际上,孩子看漫画书也是有好处的,漫画书里幽默搞笑的风格有利于孩子放松情绪,还可以培养他的绘画兴趣。因此,对于孩子爱看漫画书的行为宜疏不宜堵,只要我们引导他看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漫画书,并引导他在合理的时间阅读,不沉迷于其中,就可以保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了。

  

53.这本书好厚,怎么读?——教孩子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阅读是孩子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当孩子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后,他阅读的效率自然会提高。相反,如果孩子不具备基本的阅读方法,很可能一本书读了一晚上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一天,9岁的可可和妈妈一起从书店看书回来。爸爸问:“可可,今天去书店看什么书了?”可可说:“动物的。”“那上面都讲什么了?”爸爸继续追问道。只见可可支支吾吾地说:“忘了。”“啊?都忘了啊?”爸爸惊奇地看着女儿。这时,妈妈在一旁解释道:“没看多长时间。”

  接着,爸爸对女儿说:“过来,女儿,爸爸教你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使你在短时间内就把握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说着把女儿带到了书房。

  走进书房后,爸爸从书柜里拿了一本书,说道:“下次,去书店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书的名字,看看她是不是你想看的,比如这本书《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历史文化名城》,先不要急着翻阅,可以先看目录,了解一下大概写了什么。如果时间很充足,你可以从头看,如果时间很短暂,就可以挑我们喜欢的章节来看。”说着,他指着某一节说,“如果你想了解桂林,就翻到对应的页数。”听到这儿,可可兴奋地跳了起来:“那我要是想看天津,就翻到天津这儿就可以了吗?”说着,她翻开了“天津”这一页,高兴地说道:“爸爸,我懂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带孩子去书店看书,总是把“时间太短了”当成孩子看书效率低的借口。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孩子没有掌握合适的读书方法。也就是说,看书是讲求方法的,有适用于时间长的看书方法,也有适用于时间短的看书方法,关键看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这些方法。案例中爸爸教可可的读书方法就适用于时间短的情况。

  可见,好的读书方法既可以帮孩子节省时间,还能加深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那么什么方法才是适合孩子的读书方法呢?

▲ 让孩子掌握泛读的方法

  泛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它以概括地了解书中的主要观点为目的。一般来说,在刚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先泛读,从简介、目录、前言、开头、结尾开始看起,在短时间内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握,然后再让他翻看内容快速浏览。快速浏览时的视觉范围要广,扫视速度要快。一般情况下,平均每秒钟7个字,20分钟可读8400个字。当然,不能光图快,还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阅读的速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教孩子注意各个章节中的标题,这样有助于他快速地抓住全书的筋骨脉络。

▲ 教孩子精读的方法

  精读就是仔细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适合读一些经典书籍。因为经典书籍只有经过精心研究,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道理。精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及时将阅读中的问题和体会记录下来。这样他才不会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 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消化所看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读书时手要勤,常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以是书中的某一句经典名句,也可以是某一个观点,以此加深他对某一个观点或者内容的理解。

▲ 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很多孩子都依赖于听妈妈讲故事,或者和妈妈一起看书,让妈妈念给自己听。其实,这种方法适合于年龄小的孩子,而对于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鼓励他自主阅读。因为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加入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听故事是孩子被动接受的过程,记忆往往没有那么深刻。孩子只有亲自看到生动的文字、图片,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后,印象才会更深刻。

▲ 鼓励孩子一次只读一本书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儿子买书的热情特别高,可是读书的兴趣不足。想起来的时候就打开书柜,翻翻这本,又摸摸那本,就是不能踏实下来好好看一本书。”的确,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很普遍,因为孩子总是好奇心很强,但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兴趣不持久。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购书籍的时候,一次不要买很多本,而是只买一本他最感兴趣的。同时,也不要一下要求孩子看很多本书,而是当他读完一本后,再让他读下一本。

  

54.来,妈妈给你讲××读书的故事吧!——用名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孩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 “匡衡凿壁偷光”、“范仲淹断齑划粥”、“苏秦刺股悬梁”的典故,古人尚且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克制自己,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如今的孩子生逢盛世、条件优越,怎么就不能好好珍惜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呢?平时,我们不妨给孩子讲一讲古人或者名人读书的故事,以此激励他用功读书。

  一位妈妈给儿子讲了一个“鲁迅嚼辣椒驱寒”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鲁迅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一枚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拿到奖章以后,鲁迅立即把它卖掉,并用换来的钱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夜晚寒冷读书困倦的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咀嚼,顿时脑门就开始冒汗。他就是一直用这种方法驱寒苦读,最后成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

  儿子听了这个故事后开始效仿鲁迅,鲁迅用辣椒驱寒,他用辣椒驱困。每当晚上学习打盹的时候,他便往嘴里塞一颗辣椒,顿时辣得困意全无。

  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给他讲一些名人苦读的小故事,他就会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从而激励自己也向他们学习。案例中的男孩就是在听了鲁迅的故事后,才效仿他,用嚼辣椒的方法驱赶自己学习时的困意。当然,给孩子讲故事的目的并不是让他机械地模仿名人的做法,而是体会名人读书时的精神。

  可见,名人读书的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要比我们给孩子讲上千遍“好好读书”管用得多。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故事,让他领会名人读书的精神,借鉴他们的读书方法和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给孩子名人读书的故事

  如今很多孩子读书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贪图快,结果看完之后什么也没记住,很显然这样的看书方法没有什么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书籍,不看过几遍后,是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意思的。

  我国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向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求读书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看《韩昌黎诗文全集》的时候,除了少数几篇以外,其余的每一篇都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再到全文大意,他都不放过。像《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他小时候就看过,到了晚年又重新再看了一遍。一部《昭明文选》,他也读了很多次,至今这本书他批注的版本就存有3种。

  当孩子在读一些古典书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给他讲一讲伟人毛泽东学习经典的经验,鼓励他反复阅读。尤其是像《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经典,我们不仅让孩子多读,还要让他会背诵。

▲ 晚睡前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对于孩子日常存在的学习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甚至是批评和指责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引起他的反感情绪。因此,为了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不妨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名人学习的精神和方法融入到故事中,然后引导孩子反省,让他学习他们的学习经验和读书方法。每天晚睡前是给孩子讲故事的最合适的时间,我们要抓住这段时间,用平和的语气把故事和道理都讲给孩子听。故事讲完后,我们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引导他发表自己的观点。

55.现在是朗读时间!——培养孩子每天朗读15分钟的好习惯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孩子阅读的起点,也是他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专家指出,朗读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因为朗读的时候,孩子70%的神经细胞都参与到了大脑活动当中,就好比是大脑的“热身操”,这远远超过默读和识字的效果。

  朗读是孩子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的想象力。不仅如此,长期朗读还能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孩子在朗读过程中,会反复琢磨文字的表达效果和意境,这也能增强他对文字的理解,当他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以后,他的思辨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对一些内向的孩子,朗读能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信起来,从而变得爱和他人交流。

  儒家经典《弟子规》也提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可见,读书的方法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口动,用心记忆。如果孩子能养成朗读的习惯,这远远要比他只用眼睛看印象要深刻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使孩子爱上朗读,培养他每天朗读的习惯呢?

▲ 让孩子坚持每天朗读15分钟

  一位妈妈要求女儿每天朗诵两遍《弟子规》,早起一遍,晚上睡觉前一遍。而且妈妈要求她朗读的时候不能贪图快,而是要放慢速度,做到“心眼口,信皆要”。早上读一遍的目的是让她提醒自己一天要做到《弟子规》,晚上一遍的目的是让她按照《弟子规》反省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女儿的变化很大,不仅行为举止更规范了,也变得更有自信了。

  的确,朗读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朗读经典,不仅能增加孩子的信心,还能增加他的智慧,规范他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慢慢让孩子养成朗读的习惯,他每天朗读的时间不必长,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了。

  此外,我们也可以参加孩子的朗读过程,和他一起大声朗读。对于不同的朗读内容,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分角色朗读,这样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增进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 对孩子提出朗读的标准

  要想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我们就要帮他扎牢基本功,让他做到“六不”,即,不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不唱读;在读的过程中,他还要注意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连接。

  同时,对于一些方言和发音有出入的字词,我们要引导孩子反复地读,以纠正他错误的读音。此外,对于长句、难句,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如何断句、如何连接。当孩子做到发音正确后,我们再引导他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他朗读的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 为孩子选购适合朗读的书籍

  有一些书适合孩子大声朗读,但有一些书更适合默读。因此,为了激发孩子朗读的兴趣,我们一定要为他选购适合朗读的书籍,像一些散文和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就很适合大声朗读。传统文化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孝经》、《论语》、《孟子》、《礼记》,这些书籍孩子不仅要大声朗读,还要多读几遍,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其他书籍像外国经典《远方的小星星》、诗歌《蒲公英轻轻飞》、《你会找到聪明泉》、《一棵长满眼睛的树》也很适合孩子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些书中,我们只要任意选择一两本让孩子坚持朗读,就能慢慢培养出他的美好情感,使他渐渐爱上朗读。

  

56.家庭朗读比赛现在开始!——用阅读比赛的方式,吸引孩子阅读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们就要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

  晚饭后,妈妈拿起《小王子》坐在沙发上有感情地朗读起来。不一会儿,坐在旁边看电视的儿子走了过来,问:“妈妈,您在看什么啊?这么好看,给我看看吧。”妈妈知道,吸引儿子的不是自己朗读的声音好听,而是文章的内容吸引了他。

  从此以后,一有时间,妈妈就拿起书开始朗读,偶尔儿子还会主动纠正妈妈错误的读音。一次,儿子看到妈妈读得那么投入,忍不住说道:“妈妈,让我读会儿吧,我可以读得更好。”听了儿子话,妈妈故意不服气地说道:“是吗?那我们来个比赛吧,让爸爸点评,看谁读得更好。”听到这个提议,儿子兴奋地拍着手说:“好,我同意。”

  此后,朗读比赛成了这个家庭经常举办的活动之一。结果儿子的朗读能力越来越强,还多次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和孩子一起朗读,可以提高他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营造出一种阅读的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渐渐地萌生出阅读的愿望。可见,阅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此,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 “引诱”孩子一起阅读

  一位爸爸为了让看电视的女儿读书,神秘地对她说:“快来,宝贝女儿,这段时间是专属于你、妈妈,还有我的共读时间。你不来的话,我和妈妈可就不等你了啊。”话音刚落,女儿急着说道:“不行,不行……”边说边跑到了爸爸妈妈身边。接着,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大声朗读起来。

  对于不想读书的女儿,爸爸并没有强迫她读书,而是以“专属于爸爸、妈妈和她的阅读时间”的名义引诱她,结果使她主动参与到家庭阅读当中。可见,这种“引诱”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珍惜家人在一起阅读的机会。因此,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我们也不妨采用这个方法,吸引他读书,从而使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和孩子比赛,一决胜负

  10岁的丹丹和爸爸是阅读比赛的竞争对手,每周末,他们都要一决高下。一个周末,朗读比赛又开始了,妈妈当裁判。丹丹先为爸爸选文章,想到爸爸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书都读过了,便给爸爸选了一本自己看的《作文大全》,并从中选了一篇篇幅比较长的《一件最难忘的事》。

  选完之后,丹丹和妈妈捧腹大笑。爸爸也很意外,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威严扫地,他挺了挺胸脯,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爸爸把“束”读成了sù,此后,还出现两处其他错误。最后,妈妈只评给了他87分。

  轮到丹丹读的时候,爸爸给她选了一篇读者上的文章。没想到,丹丹读得很流利,一个字也没有读错,还得到了99分的高分。爸爸见了,不得不甘拜下风,夸女儿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进步。

  家庭中的朗读比赛虽然称之为比赛,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轻松愉快的氛围。当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后,自然也就爱上阅读了。而且家庭朗读比赛的方式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不妨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比一比”,看看谁的朗读水平更高。

▲ 不要拿阅读当成一种惩罚方式

  一些父母拿读书当成惩罚孩子的一种方式,比如,他淘气了,为了让他安静会儿,便惩罚他:“回房间把新学的课文读10遍,读完10遍再出来。”其实,这种惩罚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建立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拿阅读当成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相反,我们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奖赏的方式,比如,孩子想在睡觉前看书,但时间太晚,我们一般会禁止他,但是如果当天他表现良好的话,我们就可以破例让他看一会儿,以此作为奖赏。

  

57.看书?还是看电视吧!——引导孩子多看好书,少看电视

  

  对孩子来说,看书和看电视比起来,绝大多数情况下看电视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实际上,看电视对孩子来说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并没有主动消化吸收的环节。而阅读不一样,阅读由孩子自己掌握,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但是电视生动丰富的画面往往更能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11岁的琪琪放学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了。做完作业之后,她犹豫了起来,不知该看电视还是看书。妈妈曾经嘱咐过她,不能长时间看电视,要多看书,可是她总是禁不住电视的诱惑。最后,她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边看电视边看书。于是,琪琪怀里抱着书,看起了电视,最后电视不仅没看好,书一眼都没有看成。

  琪琪这样的经历可能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他们自作聪明,以为边看电视边看书能两不耽误,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电视的诱惑往往超出他们的想象,而且一心两用的结果往往是电视和书都看不好。

  曾有专家提议,在孩子接触阅读之前,不要让他看电视。当然,这一点有些不太现实,因为我们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因此,就需要我们帮孩子在看电视和看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他既不迷恋于电视,又能养成良好的看书的习惯。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孩子在二者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 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

  有些父母很忙,为了忙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推给电视来“照顾”。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好。因为电视里不仅有很多孩子不适宜看的内容,看电视时间长了也不利于孩子的视力发育。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而是要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陪他,而且要注意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

▲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某学校曾对父母和孩子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7.4%的父母平时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59.3%的父母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或者自学;9.1%的家庭没有一本藏书;9.7%家庭的藏书在10本以下。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不禁感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的阅读习惯怎么培养得起来呢?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从小生活在书的海洋里。在他的家里,除了餐厅外,其他地方几乎全都是书。一间特大的藏书室里放满了弗洛伊德、柏拉图、培根、斯宾诺莎、康德和叔本华等著名作家的上万册书籍。

  看到波普尔的家庭,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明白了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这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看电视转移到读书上来,我们的家庭中一定要有丰富的藏书,有适合孩子看的书,而且最好有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好书。同时,家里的藏书还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此外,我们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我们的熏陶下,孩子潜移默化地也就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了。

▲ 让孩子协调好看书和看电视的时间

  一位妈妈规定儿子每天只能看30分钟电视,大概看完两集动画片后就必须关上电视。周末时间,他全天看电视的时间也不能超过2个小时,而且每看30分钟,就要把电视关上。看完电视之后,妈妈会陪着儿子一起读半个小时书,然后再让他自己看1个小时书。如今儿子的习惯已经养成,有时不用妈妈陪伴和督促,看完电视他就自觉地看书去了。

  这位妈妈限制儿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陪着儿子一起读书的方法,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孩子痴迷于电视的情况发生,还使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种方法值得借鉴。要注意的是,孩子看电视或者读书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注意休息,以远眺或者做眼保健操的方式缓解眼疲劳。

58.哦,原来是这样啊!——就书中的某些问题,与孩子一起探讨

  

  一般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完一本书或者给他讲完一个故事后,常常有考考孩子的愿望,检验一下他是否学到了知识。这不失为加深孩子对书中内容理解的好方法,但是“答案”也要讲求方式,如果方式不适宜很可能会降低孩子阅读的兴趣。

  7岁的成成最初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他都要求妈妈陪他一起读书。可是,每次看完书之后,妈妈都有意识地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最初成成还会认真地对待妈妈的提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可是后来他就厌烦了,因为并不是每看完一个故事他都能总结出一个道理来。最后,在妈妈的提问之下,他看书的兴趣越来越低,也不再要求妈妈陪他一起看书了。

  妈妈的提问方式造成了成成的厌烦情绪,结果造成他不爱看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个,其一,“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这种提问方式在无形中抬高了我们的身份,孩子扮演一个被提问的角色,时间久了自然会引起他的反感情绪;其二,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主动和孩子讨论,但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有讨论的价值。

  可见,和孩子讨论的方式和内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重视这两点,我们才能引导孩子表达观点,同时我们也才能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他。

▲ 提问要注意方式,不能心急

  像“你看懂了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等等此类问题,我们偶尔问一次两次可以,但是问多了会令孩子厌烦。而且如果我们总是这样问他,会成为他的心理负担,导致他在看书的时候分心,边看边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

  有时,也许书籍带给孩子的启示,孩子并不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并总结出来,可能等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某本书带给他的启示会突然映入他的脑海,指导他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急切而直接地这样询问他,可能会让他很心急,最后只会影响他看书的心情和效率,同时他阅读的兴趣也会因此降低。

▲ 参与到孩子的讨论之中

  对于孩子正在看或者已经看过的书,我们不能说完全把握其中的内容,但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粗略地看一下大概的情节或者内容,而且要对其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吃饭或者看电视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和孩子说一说书里的情节,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我们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一般孩子也会侃侃而谈,说出他对书的理解。

▲ 避免空洞的大道理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聊书”的时候,总是喜欢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其实,这些大道理孩子未必都听得懂,而且也不容易激发孩子讨论的兴趣。因此,当和孩子聊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目的要尽量单纯些,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和孩子聊一聊书中最喜欢的主人公,引导他说出喜欢他的原因;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这些都很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当然,对于孩子错误的观念,我们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慢慢把正确的思想传递给他。

▲ 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见解。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尽量回答。但是有些问题可能看完书才知道答案,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耐心地把书读完,再来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在家里,我们最好准备一些少儿百科全书类的书籍,这样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从书中自己寻找答案了。

▲ 不把我们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时候,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和我们成人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共同看完一本书时,会对其中某一个人物角色或者情节产生不同的观点。

  一位妈妈和女儿一起讨论一个故事的情节,女儿说她很喜欢里面的蛇精。

  妈妈:“蛇精,她害人你也喜欢?”

  女儿:“可她长得很漂亮啊!”

  妈妈:“是,她长得很漂亮,可她害人啊,而且还骗人,这你也喜欢?”

  女儿沉默了,接着拿起被单蒙住了头,说:“我不管,她就是很漂亮!”

  到这里,妈妈和女儿关于蛇精的对话就结束了。妈妈觉得知道了女儿喜欢蛇精的真正原因,女儿也了解了妈妈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一时不愿意接受,巧妙地回避了而已。

  的确,正如这位妈妈所持的观点,我们和孩子讨论的目的并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把正确的观点告诉给他,至于他接受与否,我们要给他时间。而且有些问题的讨论并没有错与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讨论过后,其结论应该是开放的,我们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

▲ 鼓励孩子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应该鼓励他把书中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他看书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比如,孩子在读了地理读物后,旅游时,我们就可以让他设计旅游路线;看到读物上一副简单的图画后,我们可以让他和生活中的真实事物进行比较……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给他一些合理的意见,当孩子学以致用后,也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

  

59.我得写点什么!——鼓励孩子经常写一些读后感

  

  现在的孩子接触新知识的能力很快,但却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看一本书,当时看的时候心潮澎湃,收益很大,但过一段时间,就把书中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在看完一本书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他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平平从小喜欢读书,像科普类的读物、幻想类的故事书他都喜欢看。可是,每当妈妈问他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都吞吞吐吐,说不出来。

  于是,妈妈便鼓励他每看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最初的时候,平平不知道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妈妈就告诉他,看完书后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都可以写,如果实在没有感想,可以把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记录下来,作为读后感。

  就这样,平平从摘录书中的一句话开始写起,渐渐地增加到几句话。如今,他已经能完整地写下一篇读后感了,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些书可能孩子看过后,就忘记了,也没有思考过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就像平平一样,当妈妈问他学到了什么的时候,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读后感恰恰可以引发孩子深层次的思考。当然,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一篇很深刻的读后感,他可能会不知道如何落笔,从哪写起,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必要的指导。

▲ 赏识孩子的读后感

  当孩子刚开始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他适当的鼓励,这样他才有信心把读后感写好,写读后感的兴趣也才会越来越高。因此,一开始,我们不要限制孩子写读后感的字数,而是要鼓励他尽情发挥,哪怕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都可以。总之,我们要抓住读后感中值得夸奖的地方鼓励他再接再厉。

▲ 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

  有些孩子一提到读后感就头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落笔。因此,我们有必要教孩子写读后感的方法。

  一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其读后感的内容可以记录书里讲了什么内容,句式可以以 “这本书的内容是……”为开头,这里不需要孩子写自己的观点,他只要简单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以及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他也可以记录最喜欢的人物,以“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的句式为开头,内容写喜欢他的理由、人物特征以及性格。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让他按照以下形式写读后感:第一段写书名和作者的简介,然后用6—8句话写出整个故事的梗概;第二段介绍主人公,关于他的长相特征、性格以及独特的地方都可以写下来;第三段写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最后一段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所希望的故事发展的情节。

▲ 不强迫孩子写读后感

  让孩子写读后感的目的是引发孩子的思考,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但有一些父母强迫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而且还对他有字数上的规定。而这种硬性规定无疑会破坏孩子读书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一提到读书就头疼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写读后感,而是要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再要求他写读后感。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作者:鲁鹏程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当孩子出现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答案等情况时,妈妈责骂、训斥、给孩子找家教补习,这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大的。妈妈只有培...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