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小佳林格是什么小说 小佳林格全本免费阅读

小佳林格是什么小说 小佳林格全本免费阅读

时间:2022-05-07 19:10:38编辑:安蕾

小佳林格是著名作者鲁鹏程写的一本小说里面的主角。相比同类小说更有知识性,更有真实性。全文更多的是对未来客观的猜想,很有理论性。一起来看看小说简介吧!当孩子出现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答案等情况时,妈妈责骂、训斥、给孩子找家教补习,这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大的。妈妈只有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并且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才能真正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高手!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这个真好玩,我喜欢!——合理恰当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免费试读

  所谓“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等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能力是每位妈妈的任务,但是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极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都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伤害。

42. 我爱益智游戏!——智力的开发是在孩子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也会把玩游戏的时间视为最快乐的时光,在其中,孩子身心不但得到了满足,智力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开发了。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与女儿经常玩“注意看”的游戏。

  斯特娜夫人一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发带,在女儿面前一晃而过,然后让女儿说出发带的数量。

  游戏的一开始,斯特娜夫人速度比较慢,但是女儿并不能准确地说出发带的数量。玩过几次之后,女儿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判断力也越发准确。

  最让女儿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猜发带的数量,而是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母亲来猜。而母亲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来。母女俩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都提升了注意力。

  我们可以学习斯特娜夫人用游戏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只是孩子智力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孩子的想象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都可以通过益智游戏获得开发。所以,为了孩子的智力能够得到合理发展,我们就要成为他最好的玩伴。

▲ 借助棋类游戏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比尔·盖茨的外祖母经常陪他玩下跳棋、打桥牌等游戏。每次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当小比尔下了一步好棋时,外祖母就会拍手叫好。这些游戏不但锻炼了比尔·盖茨的思维能力,而且无形中也培养了他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的确,孩子在玩棋类游戏时,眼睛得仔细看,脑子得不停地转,手还要听脑子的指挥。一次棋类游戏就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方位的观察能力,要是失败了,还考验了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如果我们有空,就和孩子下盘棋吧!

▲ 和孩子玩“情景角色游戏”

  6年级的唐昊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而且特别不喜欢记忆语文科目中的文学常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就利用周末的晚上,请唐昊当老师,妈妈当学生,“老师”给“学生”讲解有关文学常识类的题目,还要出考题让妈妈作答。

  唐昊一开始觉得挺有意思,真正参与进去之后才发现并不是很容易,但是面对“学生”渴望的眼神,不得不硬着头皮“教课”。一段时间下来,唐昊的语言组织能力强了很多不说,也不再讨厌文学常识了。

  这种变换角色的游戏可以大大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为了能说出台词,必须背会故事中的部分内容,并要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孩子的语言智能就被开发了出来。

▲ 游戏难度要适中。

  游戏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游戏过难,孩子会因不能很好地掌握游戏技巧而丧失信心;如果过于简单,他又会因为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兴趣。所以,我们最好根据他的年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他的游戏。

  另外,在竞技游戏中,不要总是让孩子处于下风。否则,他就会因屡受打击而不愿意继续玩。所以,我们要适当地 “降低”自己的智能,当我们和孩子的智能高低相当的时候,他才会通过彼此的切磋而迅速成长。

▲ 用心投入到游戏中

  一天,小蕊邀请妈妈一起玩橡皮泥。妈妈答应了,并就找来小凳子坐在小蕊身边一起玩。但是,妈妈一边玩,一边看电视,还会随着电视节目哈哈大笑。妈妈不专心的样子被小蕊看出来了,小蕊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您还是看电视去吧!”

  如果我们选择了和孩子一起玩,那就认认真真地投入进去,而不是应付孩子,这样不但不尊重他,他也从我们身上学会了三心二意。另外,我们在与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不要总对他的行为指手画脚。他一旦玩得不轻松,游戏就很难起到开发他智力潜能的作用。

43.妈妈,我不想学奥数!——开发智力,不是一定要上奥数、珠心算

  

  最近几年,奥数和珠心算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了孩子和妈妈们追捧的火热学科。

有的妈妈听说珠心算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让学龄前的孩子开始学习;有的妈妈得知,一些重点初中的入学条件之一是孩子要有好的奥数成绩,于是就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有的妈妈看着其他孩子都在学,也跟风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中一员;而有的妈妈在“门外”观望,一直在考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

  那么,到底什么是奥数?珠心算属于哪种算法?学习它们真的能开发孩子的智能吗?它们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吗?

▲ 和孩子一起了解奥数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是一项国际性赛事。比赛题目都是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其难度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比赛目的是及早发现数学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成为数学领域的专项人才。

  而“奥数”进入中国,原本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发现优秀的数学特长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孩子无论是否适合,都纷纷开始学习奥数。不可否认,有的孩子的确通过奥数的学习扩充了思维,开发了智力。但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从奥数中受益呢?

  早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内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就对低龄化奥林匹克数学热现象提出了批评。王元、杨乐等数学家认为,“奥数”本是一项很好的培养学生学数、学兴趣的课外活动,但有些奥数班只是教给学生技巧性的东西,而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有时并不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更不能提高数学能力,有时甚至会造成钻牛角尖的现象出现。而高中阶段年龄稍大的同学,如果对数学有兴趣,进而阅读相关书籍并参加比赛,是自然正常的。但现在许多地方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办班,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

  也曾有一位数学专家说过:“在同龄儿童的范围内,一般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由此看来,如果孩子属于5%的智力超常儿童,同时又对奥数感兴趣,并且又有幸遇到一位合格的奥数老师的话,孩子就是适合学习奥数的。然而,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孩子呢?有没有碰到经验丰富的奥数老师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就不要逼孩子学奥数。

▲ 慎学珠心算

  珠心算是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个算盘,把抽象的计算数字和算盘上的珠子联系起来,在心里用“拨算盘珠子”的方式把答案计算出来。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巧,会很快地把多个数字的多种运算结果准确地脱口而出。

  珠心算的倡导者们认为珠心算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心算能力,以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能力。而专家则指出:学习珠心算对于锻炼手指和大脑会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算得快对孩子自信心的提高有好处。但是,珠心算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到底有多大作用,国内研究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珠心算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数学智慧,在哪个年龄开始学更合适,也有待研究。

  既然如此,我们面对孩子是否要学习珠心算的问题上,还是慎重为好。而且,很多事例证明,过早学习珠心算会有碍于孩子在学校的数学学习。因为,学过珠心算的孩子会把珠心算的算法应用到常规的计算中,但是,常规算法又和珠心算算法没有任何关系,最后,孩子被两种算法搞得不知道该如何计算,从而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所以,让孩子开发智力,不是一定要上奥数和珠心算。上不上,完全看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奥数或珠心算特别感兴趣,从学习中能收获喜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那就让他去学。如果他本身没有兴趣,或者把奥数或珠心算的学习当成负担的话,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因为帮助孩子开发智力,绝非只有学习奥数和珠心算这两种方式。

44. 才艺?我真的需要学吗?——不要盲目跟风,强迫孩子学习才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才艺”成了时下最流行的学习内容,而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似乎,学习才艺就是跟得上时代的表现,而不学则意味着“落伍”。为什么才艺学习如此受追捧?

  一位母亲这样说:“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而单一型人才则不被看重。为了能让孩子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不学一两样才艺,是不行的。”原来,“才艺”被妈妈们认为是孩子智力能力全面发展的保障。

  其实不然,如果说“德、智、体、美、劳”能够代表“全面”的话,才艺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充其量也只是占全面发展的1/5。所以,孩子即使学了再多的才艺,也不能称得上“全面”。从另一个角度讲,才艺并不是发展孩子智力能力的唯一途径,像体育和劳动也一样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然而调查发现,中国83.9%的父母认为要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近80%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参加不止一项的才艺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大部分原因是盲目跟风。有的妈妈很困惑: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才艺,我们家孩子不学,不就不如其他孩子了吗?人家孩子都学好几样才艺,我们只学一样,恐怕不够吧?在这种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妈妈不得不让孩子跟风学才艺,不管花多少钱,孩子只要学了,妈妈心里就踏实。

  但是,孩子学习才艺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别人学,所以我也学”吗?一定不是啊!孩子学习才艺的理由应该出于兴趣的培养。所以,如果孩子对学习才艺并不感兴趣,那我们就不要强迫他了。

▲ 正确认识才艺

  到底什么是才艺?“才”就是才能,“艺”则是技艺,包括琴、棋、书、画、诗赋等。我们希望孩子掌握某项技艺,而孩子掌握之后,作何而用呢?

  古代的文人都擅长琴、棋、书、画,他们在高兴、悲哀、惆怅时,会弹奏一曲,以抒发自己的情感;遇到好友来访时,兴致使然,于是对弈一局;出去游山玩水时,看到大自然如此美丽,泼墨于纸,作画一副……这些才艺完全成了感受生活、抒***感的途径,他们不会把才艺当成负担,他们会在其中享受、感叹和领悟。

  因此,学才艺是热爱生活的体现,献才艺是表达情感的过程。所以,才艺学习绝非技能培训,孩子为什么愁眉苦脸地学才艺?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情操被陶冶了,反倒觉得因为学了才艺,所以痛苦不堪。

  原因出在哪里?老师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我们对待才艺的态度太功利,总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才艺获得什么短期利益。如果说,一定要获得利益的话,那就是——快乐。如果孩子没有获得快乐,就不要让孩子再痛苦了。

▲ 培养有兴趣的孩子

  田英人从小爱好广泛,喜欢踢足球、画画、学英语、摄影,特别喜欢看书和写作。他小学毕业时出版了《灿烂童年》一书,书中收集了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一些著名作家都提笔为其寄语。2009年,他还出版了一本描写中学生活的散文随笔集——《中学生奏鸣曲》。

  田英人的才艺之路是如何走的呢?田英人小的时候,父母都并没有刻意培养他的兴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是,他特别爱看书。而且对他来说,写作不是一件枯燥苦恼的事,而是充满着快乐。关于画画,他没有上过培训班,就是自己总是在白纸上乱涂鸦,父母发现他喜欢了,才慢慢地领他接受较正规的训练。而英语方面,田英人没有提前学习,只是跟着小学的课程学习,当他感到学校的知识似乎不能满足需求了,父母才带他上了专为儿童开的英语班。他自己学得很起劲,小学毕业时就能够自如地和老外进行日常交流了。

  田英人的父母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培养宗旨。所以,我们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去接触和尝试一些才艺内容,发现孩子的确很感兴趣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毕竟,以兴趣为基础的培养才是最有意义的。

45.又用左手?换右手!——不要刻意地去纠正孩子的“左撇子”

“左撇子”也叫“左利手”,特指那些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在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右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天生的“左撇子”。而3岁之前的孩子往往都是左、右手并用,3岁之后才能明显看出他习惯于使用哪只手,5岁左右才能真正确定他是不是 “左撇子”。

对于孩子的“左撇子”,多数妈妈都会上前纠正,试图让他习惯使用右手。有的妈妈考虑到孩子用左手书写汉字不方便,上学后老师也要纠正,不如尽早纠正过来;有的妈妈认为,“左撇子”总是会在生活中与“右撇子”产生“冲撞”,不如让他跟大家一样,变成“右撇子”;有的妈妈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就是觉得用右手才是正常的,所以会强行纠正孩子。

然而,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是 “左撇子”?强行纠正到底科不科学?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如果我们弄清了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对孩子那么苛刻了。

▲ 了解“左撇子”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脑是主管文字、数字、语言等逻辑思维的“理性半球”,右脑是主管色彩、音乐、空间、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艺术半球”,由于神经系统交叉指挥,左脑发育呈现优势的人一般习惯使用右手,反之,右脑发育优势的人一般就是“左撇子”。

  除此之外,“左撇子”也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一项医学研究显示,如果父母都是“左撇子”,孩子是“左撇子”的几率是50%;如果父母都习惯使用右手,孩子是“左撇子”的几率仅有2%;如果家族中多个成员是“左撇子”的话,孩子也很容易是“左撇子”。

  当我们了解了“左撇子”的成因,就不会对孩子的“左撇子”过度紧张了。

▲ 知道“左撇子”的优势

  “左撇子”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擅长直觉思维,具有艺术天赋;他们右脑的神经优势会使其在对抗性体育项目中快速攻击对方,出奇制胜;而在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当中,“左撇子”几乎比常人多一倍。

  在世界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之中,科学家牛顿、企业家比尔·盖茨、艺术家达·芬奇,以及包括奥巴马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都是“左撇子”。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左撇子”的孩子更有潜力?

▲ 不刻意纠正“左撇子”

  5岁的琼琼是个“左撇子”,无论是写字画画,还是吃饭拿筷子,都是使用左手。对此,妈妈一遍一遍地纠正她,可是她怎么也改不过来。有时,她好不容易用右手写字了,没过3分钟,就不知不觉地换成了左手。

  一次,妈妈又试图纠正琼琼时,琼琼干脆把笔一扔,不写了。妈妈一看,也生气了,对琼琼吼道:“你还来脾气了,你给我用右手。”说着就强行把铅笔塞进了琼琼的右手里,琼琼“哇哇”地大哭了起来。

  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琼琼说话就开始结巴了。有时,琼琼脸憋得通红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琼琼并不是“左撇子”中的特例。有的孩子因被妈妈强行用偏激的方法纠正,结果导致左右脑功能失调,不得不进入特殊教育中心,接受脑功能恢复治疗和特殊的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代科学认为:强迫“左撇子”改用右手,会使孩子已经建立的大脑优势半球从右侧改为左侧,这就会造成原有的语言中枢混乱,最常见的症状是口吃,也有的孩子唱歌走调,发音不准,严重的就会引起大脑整体功能受损。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纠正孩子的“左撇子”,要让他健健康康地长大。

▲ 视情况,引导孩子用右手写字

  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用右手书写比左手方便,我们可以适度引导孩子用右手写字,其他行动让他保持左手习惯。我们引导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如果他从内心愿意接受,那我们就支持他把用右手写字当成一种训练;如果他不愿意用右手写字,那我们就不要强求了。

  另外,如果孩子上学后老师要强行纠正,那我们就要及时和老师做好沟通,让孩子能有一个宽容、开放的生长环境,能够开心、自然地成长。

46.多动动手吧!——孩子会在做家务、动手的过程中提升智力

  

  当一提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我们常常就会想到“大脑发育”。那么,为了让孩子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通常安排孩子进行有效的脑力劳动,以此来提升智力。其实,除了脑力劳动之外,动手实践也是开发智力的好途径。

  孩子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手与脑必须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而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大脑的发育不仅影响手的灵活程度,反过来手部的运动会促进大脑各区域的发育,也就是说,孩子动手能力越强,头脑就越灵活。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一天,李艾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什么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妈妈一听就知道他今天数学课上的内容没有弄明白。

  于是,妈妈拿出了剪刀和一张纸,鼓励李艾按照数学课本中所介绍的知识,剪出轴对称的图形“蝴蝶”,中心对称的图形“四叶风扇”,以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图形“圆”。

  李艾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才把三个图形制作出来,但是他在画图、剪裁的过程中,就逐渐明白了“对称”的概念。

  对于孩子而言,画图和剪纸是最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李艾就在这最简单的活动中手脑并用,弄明白了数学题。除此之外,做手工和做家务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动手活动。所以,我们要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动手的同时开发智力。

▲ 指导孩子做家务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中岛博士曾在3个城市和12个乡村中调查过361个各种类型的家庭,结果发现,凡是干家务活的孩子其智力发展水平都比不干家务活的孩子高,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

  因此,中岛博士特别主张孩子干家务。他认为:开发智力理应以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入手,而干家务正是一种好的训练。家务活可以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信息传入大脑,便可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动作、语言和技能等智能。

  所以,当我们整理房间的时候,不妨请孩子加入;当我们洗碗的时候,不妨邀请他参与;当我们做饭的时候,不妨请他来帮忙……只有孩子真正参与进来,他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 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手工制作是开发孩子智力能力的好方法,包括捏橡皮泥、折纸玩具、制作风筝、缝制沙包等,这些活动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创造力等等能力。

  蓉蓉很喜欢玩软陶泥,为此,妈妈帮她搜集了一些制作陶泥玩具的方案。

  陶泥的质地比橡皮泥硬,所以每次在捏之前要先用吹风机把它吹热吹软,然后再用小刀把需要的陶泥切成需要的形状,捏和搓的过程中都要用一定的力气。一开始,蓉蓉并不能独自制作出像样的成品,需要妈妈协助。

  在制作的过程中,蓉蓉很专注,也很认真听妈妈的讲解,并逐渐学会了使用刀具。时间一长,蓉蓉的操作越来越娴熟,并能很快做出自己喜欢的陶泥作品,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手工制作本来就是孩子喜欢的项目,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的兴趣,和他一起动手实践。当孩子的双手忙起来时,他的眼睛、耳朵、大脑都进入了运作状态,不知不觉中智力就得到了提升。

▲ 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肯定要面临“与人合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要从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转变为与人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得不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在提升孩子的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这两项智力能力的提升会让孩子的智力发展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47. 一玩就把学习给忘了——在玩中,孩子照样能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基本的休闲活动。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更不需要把孩子的“学习”与“玩”对立起来,因为孩子在玩耍中照样能学习。

  周五下午放学早,张楠和几个同学相约玩“打沙包”的游戏。大家正玩得尽兴呢,沙包破了。怎么办?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真想手边有针和线把沙包缝好,可惜谁都没有。

  大家正为难呢,张楠摸了摸自己的两条小辫子说:“有了!”

  说着,张楠从两条辫子上拆下两根皮筋,又迅速用一根皮筋扎住所有的头发,用另一根皮筋扎紧沙包的漏口处。同学们一看,连连赞叹张楠聪明,就这样,张楠和同学们继续投入到游戏中。

  晚上回到家,张楠一进门就把今天玩沙包时发生的状况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也说:“你应变能力是强了,怪不得换了个发型回来。”

  妈妈并没有因张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而埋怨她,反而表扬她在玩耍的过程中应变能力强,这就是肯定了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发挥,而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在今天的玩耍中学到了些什么呢?

  在玩中,孩子的大脑不但没有停滞,反而运转得更快。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学会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玩耍”视为浪费时间,而是应该引导他学会在玩中学习。

▲ 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担心孩子因玩耍而忘记学习课本知识,所以不敢让他尽情玩耍。其实,学习和玩没有本质的冲突,只要孩子能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耽误学习。

  那么,我们就要把道理讲给孩子听,与其对孩子说:“学习不好,就别想玩。”不如说:“玩的时候要尽情地玩,学的时候,要认真学,如果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想着玩,结果,不但学不好,也玩不好。”

  这样,孩子就知道我们不是不让他玩,而是怕他学不好又玩不好。如此一来,他觉得我们是体谅他的,理解他的,就冲着这份理解,他学习的时候都会认真许多。

▲ 引导孩子学习

  一天,妈妈陪着果果坐在地上玩橡皮泥,橡皮泥被捏成了几个茶杯和一个茶壶。于是,妈妈拿着“茶壶”给杯子里都倒上“茶”,果果举杯说:“干杯!”一饮而尽之后,果果又给自己倒上茶,并又说:“干杯!”

  妈妈说:“果果,妈妈的杯子里没有茶。”果果一看,便给妈妈倒上了。喝完,果果又给自己倒。

  妈妈说:“果果,如果大家一起喝茶,要先给别人倒,再给自己倒,这是礼貌,知道了吗?”

  果果使劲点点头,给妈妈倒了一杯。

  一个小小的橡皮泥游戏使果果学会了如何礼貌待人,这个知识是课本中学不到的,而玩耍却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所以,孩子是否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看我们会不会引导。

  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形状和方位的知识灌输给他;他在“开小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知道一些交通规则;当他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懂得有关风向、风力、风能等知识……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处处都能学习。

▲ 把玩的主动性还给孩子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在玩中一无所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

  玩耍本身如果能让孩子精神愉悦,那么他一定从中有所收获和成长。虽然他无法把他在玩耍中学到的内容表述出来,更不可能总结他成长了多少,但是,他一定在其中进行了观察、思考、记忆和实践,这就是他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局限在书本上,因为,他很可能通过玩耍学到了更多。

48. 来,妈妈就看你的了!——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智力潜能,而这个智力潜能是否能被挖掘出来,就要看我们是否能给孩子提供他得以发挥的平台。他只有站在这个平台上,才能表现自己,并通过表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借此挖掘自己更深的潜能。

  6年级的小皓一直喜欢看《国家地理》杂志,对旅游很感兴趣。

  一次暑假前,全家人聚在一起讨论旅游路线,爸爸说:“我们先到黄山,然后再到千岛湖……”

  妈妈说:“我觉得应该先到千岛湖,然后再坐车到黄山。”

  小皓说:“我知道千岛湖,有本旅游杂志介绍过,那附近好像就是新安江,能不能顺江而下到黄山啊?”

  小皓的问题,妈妈和爸爸也回答不了,妈妈干脆说:“你这个建议很好,能不能实施我也不知道,这样吧,你来确定一下你的方案,如果能实施,咱就听你的安排。”

  小皓一听高兴极了,于是就开始翻看地图,并在网上查信息。不一会儿,小皓说:“妈妈,可以这样走,我们在千岛湖坐船,坐到深渡镇,再坐车到汤口,就是黄山脚下了。”

  妈妈听完,一脸诧异,说:“你还真有本事啊!好吧,那你来安排具体行程,看看一天几班船,几趟车,到达时间,几点爬山,什么时候返回,包括住酒店……”

  小皓说:“妈妈,这些我会吗?”

  “试试看啊!”妈妈鼓励道。

  如果妈妈没有让小皓确定方案,小皓就没有机会整合平时搜集的旅游信息,更没有机会动手查询具体路线。小皓在妈妈面前小表现了一下,没想到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下,为了完成任务,他可有得忙了。在个过程中,他的智力潜能就会被不知不觉地挖掘出来。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他通过表现,提升做事能力,拓展思维方式,进而开发智力能力。

▲ 放开一只手

  一天中午,上3年级的贝贝回家告诉妈妈,自己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兴趣班。于是,妈妈就让她自己去了解有关课程、学时和学费的问题。

  晚上回来,贝贝把自己询问的结果,清清楚楚地告诉了妈妈,并表示自己想学儿童画。妈妈答应着,并从钱包里拿出500元钱给贝贝,说“钱你自己保管好,明天交给老师,老师会给你一张收据,你把收据拿回来就行。”

  第二天,贝贝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妈妈鼓励她说:“嗯,表现不错!看来,以后妈妈要交给你更多的任务啦!”

  贝贝在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学会了咨询问题,并把对方反馈过来的答案有条有理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并清楚地叙述给妈妈,之后又谨慎地保管钱财,并记住拿回收据。在这整个过程中,贝贝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管理钱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果妈妈不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的各方面智力潜能怎么能得到展现呢?

▲ 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5年级的辛桐英语一直学得不错。一次,妈妈带他参加朋友聚会,辛桐很想和那些外籍叔叔阿姨打招呼、聊聊天,可就是不敢。妈妈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介绍外籍朋友给他,当他第一次把在书本中学到的英文句子用在生活中时,感觉很不一样。

  妈妈的外籍朋友看到这个小家伙会说英文都非常喜欢他。整个聚会下来,辛桐不但交到了新朋友,英文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又增强了。

  鼓励孩子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开发孩子智力能力的好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那些抽象的课本知识被孩子应用得生动而灵活,孩子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给他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鼓励他学以致用,进而使他的智力潜能得到激发。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作者:鲁鹏程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当孩子出现厌学、贪玩、偏科、不爱写作业、惧怕答案等情况时,妈妈责骂、训斥、给孩子找家教补习,这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大的。妈妈只有培...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