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丧失的清朝全集目录-康雍乾努尔哈赤大结局免费阅读

丧失的清朝全集目录-康雍乾努尔哈赤大结局免费阅读

时间:2020-01-02 11:24:43编辑:千琴

《丧失的清朝》主人公叫康雍乾努尔哈赤,是作者公孙谏所著的历史小说,目前正在奇热联盟连载。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丧失的清朝》 第6章 清朝灭亡 免费试读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慈禧就把光绪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心里,或当作争夺权力的工具,或作为显***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光绪皇帝就好像是如来佛手心里的孙猴子,根本跳不出去,难怪以后宫里人都把慈禧称呼为老佛爷呢。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年幼的光绪皇帝虽然表面上贵为天子,其实处境还不如一个孤儿,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地点在毓庆宫。6岁的小光绪上学,没有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小皇帝顿时就失去了方寸,一切都不习惯。给他选了师傅,翁同龢和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文、蒙古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就不遵守课堂纪律,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了。

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可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他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记忆力强得惊人,学得很快,不像同治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

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让光绪稍微有点安慰的是,他的老师翁同龢对光绪很好,有次慈禧生病,宫里人都帮着伺候慈禧,小光绪则无人照料,他得自己铺床,倒茶,结果弄得手起了泡,还流了血。翁同龢看不下去了,便跑去大骂主管太监,这让与亲人分离的小光绪找到了一份安慰,小光绪拉着老师的衣角急告这太监对他的不公。光绪或许觉得读书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为了从小奠定让光绪害怕自己的底子,慈禧时不时地就要对小光绪来点家庭暴力,不但用巴掌打有时候还用鞭子抽,以至于光绪后来见到她浑身总是瑟瑟发抖。光绪每次向慈禧请安,慈禧不叫他起来,他就不敢起来,只能跪着。光绪发现自己读书用功就可以少挨一些骂,或许这也是他读书用功的原因之一。

光绪十一年,这一年他15岁,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他说: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他还写了一首叫《围炉》的诗,诗有四句话:“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上学的时候比较用功,学习也还可以。光绪逐渐长大了,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才让光绪亲政。

这些年里边,大清国也没闲着,而是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儿。在军事上,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攻占***,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在政治上,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从此慈禧一宫独裁。

而对于西方列强,大清朝还是没有办法,中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一个其丑无比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然后皇上结婚了,按照祖宗的规矩,应该亲政了,慈禧也没有办法,只好把权力还给光绪。

但是光绪和咸丰一样倒霉,事情一档接着一档,刚刚亲政,那边中日战争爆发了。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

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矛头就是中国台湾。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日本***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当时聂士成就向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兵,这样便使日本在朝军队陷于孤立,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也会自动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日本政府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从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然而清政府也不服输,立即派出军队赶赴朝鲜。

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中国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中国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平壤战役会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竟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也只能鼓一舰士气。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

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经远继续迎战吉野,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秋四舰围攻,中弹起火,全舰奋勇抗御,经远全舰将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经远舰以一敌四,拒战良久。激战中,管带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阵亡,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也先后中炮牺牲。最后在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秋的围攻下经远舰中弹累累,全舰官兵二百余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余全部阵亡。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也遭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皇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一雪前耻,可是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光绪变法的决心。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他。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下决心和慈禧对着干。

光绪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诏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慈禧太后下令给自己的亲信大臣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

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襄助。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八月六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戊戌变法只施行了一百天就全面告终,所以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一直到他死,也没有能够获释,光绪于1908年11月14日在瀛台驾崩,而慈禧太后在第二天下午也咽了气。

这就引发了关于光绪皇帝死因的种种猜测,前几年国内的学者们对光绪皇帝的尸体进行了检验,意外地发现他的体内含有大量的砒霜成分,因此可以确定,光绪皇帝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人毒死。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消息传来,醇王府顿时发生一场大乱。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懿旨就晕厥过去。未来的皇帝溥仪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抱着溥仪一起进宫。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宣统皇帝的一生更加的憋屈,而且屈辱,他不但是清朝的亡国之君,还是中国封建帝制历史上的终结者。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但荫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一直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同在北京官场和北洋陆军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各国公使一致促请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令其督师南下。袁以脚病未好为借口,不肯应命,暗中却操纵北洋军怠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给他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等条件,要挟清廷。清廷被迫召荫昌回京,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和节制水陆各军。

袁世凯取得权利之后,立即逼迫宣统皇帝退位,还拟定了溥仪退位的优待条件。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有点像君主立宪的意思,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被骗了,袁世凯其实是想要自己当皇帝。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用来拖延时间。

不久之后,被逼无奈的清政府高层同意妥协,委托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伪满政权覆灭。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后准备前往日本,与日本关东军的将兵们于奉天机场的候厅室被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被监禁五年。

在软禁五年期间,溥仪曾有一次去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日本统治者在中国的罪行做证明。证言中,溥仪极力推卸责任,声称自己在任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作为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是自己被日本关东军胁持到内满洲的。但是,被转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溥仪承认由于惧怕日后被中国政府追究,作证时将部分责任推卸给日本方面,在部分涉及双方责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

因为溥仪在拘留所里受到苏联优厚的待遇,所以溥仪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还有希望,于是多次上书向苏联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请求加入苏联共产党,但是遭到拒绝。

五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溥仪这辈子算是什么事儿也没有干成,早年的时候被慈禧太后弄进宫里失去母爱,这是他的人生一大悲剧,虽然当了皇帝,也没有两三年,后来还顶上了汉奸的帽子,要说他唯一可以值得纪念的就是后来写了一本书,叙述了他从进宫到当皇帝的这段经历,书名叫做《我的前半生》。

丧失的清朝

丧失的清朝

作者:公孙谏类型:历史状态:已完结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