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推荐阅读:傲视“群氓”

2015年12月31日 阅读推荐 评论 5 条 阅读 1,850 次

一、

如果称赞一个人很有才学,人们都会肃然起敬,但要是说到某个帝王很有才学,可千万别这样。因为考诸史实,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古代的帝王一旦很有才学或自以为很有才学,极有可能会成为专制暴君。

不信请看《宋书·鲍照传》这段文字:“世祖以照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多鄙言累句,当时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

意思是说:南朝宋有一个叫鲍照的中书舍人,所写文章不仅废话连篇,而且往往词不达意,于是当时的人都说他才思已尽,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那么,鲍照写文章时,为何故意夹一些“鄙言累句”,显出才尽智竭的样子呢?原来宋孝武帝刘骏是一个喜欢弄文且死要面子的主子,他自以为文章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为了避免才高遭忌,鲍照不得不故意把文章写坏。

为了保全自己,故意装拙避祸,在刘骏治下并非鲍照一人。著名书法家王僧虔知道刘骏想占据书法榜第一名,也故意用秃笔写一些蹩脚的字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南史·王僧虔传》)。自古文人只有藏拙争名的,在南朝宋这个小朝廷里,却有人装拙避名,真是咄咄怪事。

这种怪事在梁武帝统治下的梁朝和隋炀帝统治下的隋朝也出现过。

治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帝王中,梁武帝算得上是“嗜学好文”者。这也正是他“自以为聪明博达,恶人胜己”的资本。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有一次沈约与梁武帝各疏栗事,沈约故意让梁武帝三事。人们不解,沈约说:“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大家这才会意一笑,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沈约是南朝大学者、大作家,也是梁武帝做臣民时的老朋友,不仅文章写得特别好,而且与梁武帝的私交也很深,但在毫无“雅量”的专制帝王面前,你再有能力和才学,和他原来的关系再怎么好,最后也得处处“学龟头缩”和“装孙子”,否则他就不舒服,就会变着法子掀起一个个“运动”来整治你,让你永远没有好日子过。

与梁武帝一样,隋炀帝嗜好文学,也确有几分才气。但这个人好大喜功,死要面子,“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特别严重。他对侍臣说:“人们难道认为我是靠父辈的原因才当上皇帝的吗?即使让我同士大夫比试才学,我也该做天子。”(《隋书·五行志上》)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自然不能容忍别的文士在诗文上超过自己。

有一次,隋炀帝作了一首押“泥”字韵的诗命众文士唱和,大家深知他的德性,也就假装押不好这个韵,只有薛道衡“迂”得很,所和之诗最佳,其中“空梁落燕泥”一句尤受激赏,当然也特别令隋炀帝忌恨。

据说薛道衡临刑前,炀帝曾带着几分嘲弄的口气问他:“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还有一个叫王胄的文人,也和薛道衡一样“迂”,所作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超过了炀帝的《燕歌行》,结果也使炀帝心怀不满,顿生忌恨。王胄被诛时,炀帝同样幸灾乐祸地问:“你还能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那样的诗句来吗?”(《隋唐嘉话》上)

读书人遇到如此的专制者,是有理讲不清的。为免才高遭忌,不装拙避名,行吗?

故意写坏一篇文章或几行字,败坏的也就是个人的名声,但鲍照是中书舍人,专门为朝廷起草公文,他写文章“多鄙言累句”,不是要降低公文质量,影响政令推行,给工作造成损害吗?当然,同隋炀帝一样,宋孝武帝也是个暴君,他才不会管那么多,否则,以帝王之尊,怎么会同一般文士争名呢?

记得清朝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政治就是文章,何必炫耀文字!”在这一点上,这位统治者可谓识大体,要明智得多。

二、

一个人有才学,本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帝王有了才学之后,却会适得其反呢?这是因为,帝王一旦觉得自己才学很高,可以傲视“群氓”,他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那些臣民们,不管是发自内心的钦佩,还是慑于威权,在帝王面前自然都会对其赞美有加。

何况为了宣传与论证专制统治的至上性与神圣性,由其豢养的帮闲文人的重要职责,就是宣传专制统治者的天资与博学。他们不仅鼓吹帝王才学是专制统治的门面与旗帜,而且把它装扮成专制统治的道义基础,好像凡为帝王,御临天下,立万世基业,享九五之尊,必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才能称作明主。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赞颂、鼓噪和宣传,最后自然会把帝王塑造成一个“万能”的神,一个只习惯别人服从、不允许异议存在的独裁者。

帝王一旦被捧上神坛,别说重新着地,就是想谦虚一下也是不可能的了,骄傲、自大、狂妄、胡来,就是他的必然归宿。这就是才学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结合在一起而生出来的怪胎。

此时,少数清醒的臣民对帝王的怪异言行即使有不同看法和意见,但要纠正已经很难了,因为“万能”的帝王已经不习惯听取别人的谏言。他成了百分的正确,千分的伟大,万分的神圣,此时的他怎么可能还有错误产生呢?所以,他丝毫听不进忠正谠言,只有那些甜言蜜语才能进入他的耳中。

帝王的才学,最终竟然成了其走向专制的帮凶,这大概是善良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吧!

三、

帝王有了才学,即使没有成为暴君,也往往会把国事搞得一塌糊涂并最终走向亡国之路。后蜀的孟昶、南唐的李煜、陈朝的陈叔宝、北宋的赵佶等等,都是才学很高的人,可是他们的结局竟然与梁武帝和隋炀帝一样,也都成了亡国之君。所以说,越是有所谓才学的帝王,越治理不好国家,这样的事实,不管人们是否乐意承认,都是客观存在。

据民间野史和一些笔记资料记载,孟昶兴趣广泛,能诗善文,颇具才学,名噪当时,是五代后蜀一位有名的词人,所作《玉楼春》词工韵清,委婉动人。孟昶尤其对楹联很有研究,亲笔书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春联。

然而孟昶却有着文人皇帝的通病。他在位三十年,喜于奢侈游乐,懒于朝政,唯具雅好词曲,时而打毯走马,时而操弄方士房中之术。他常同臣下笙歌宴饮,锦绣阵里,玉臂交绕,浅斟低唱,销解了帝王应有的一腔英气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迈情怀。最终怯懦不能守社稷,成为亡国之君,这不能不说是皇权符号下的一种身份和角色的错位。

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一个才华横溢,能书善画,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大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是历代帝王中所罕见的。尤其是其词作,艺术成就极高,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开创了词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作为皇帝,李煜性骄侈、好声色,热衷于吟诗作赋,沉迷于佛教,不理朝政,疏于治国,在位期间对北宋卑躬屈膝,不断以金帛珠宝结宋朝皇帝欢心,但终不免为亡国之君。之所以如此,就是他的诗人气质太浓,感性战胜了理性。

亲手建国、亲手亡国的梁武帝萧衍也是个蔑视传统价值观念和世俗行为规范,喜欢按照一己喜怒好恶行事的人。他称帝后,宣布佛教为国教,大修寺院,结果社会财富大量流入佛寺,大量劳动力成为僧尼,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受到极大损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自己多次舍身佛寺,表示要出家做和尚,不当皇帝了。但是每次舍身,最后都由群臣用钱赎了出来,赎身钱共花了好几万万文。

陈后主陈叔宝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却在辞赋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创作了许多辞情并茂的好作品,以《玉树后庭花》最为缠绵悱恻,直陶醉得他不知今夕是何年,于是所有军国政事,全不放在心上。隋文帝杨坚派五十万大军南下灭陈,陈叔宝自信有长江天堑可保无虞,建康宫中依然歌舞升平,日日宴饮如旧。

前方的告急文书送到朝廷,他甚至懒得拆看,全都弃置一边,真是愚蠢可笑到了极点。杨坚后来知道这一情况,直骂陈叔宝是个“大活宝”。他是把陈叔宝当作皇帝来看待的,而在陈叔宝眼里,做诗度曲才是正业,兴趣也全在这上头,管理国家只不过是他偶一为之的“副业”而已。

就艺术天赋和才能来说,宋徽宗无疑是古代帝王中最高的人。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在绘画领域,宋徽宗也当之无愧地可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大画家之列。如果没有坐上皇帝宝座,他绝对会成为彪炳千古、超绝一时的大艺术家,至少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他会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然而,他轻佻放荡,性好游玩,骑马、射箭、蹴鞠,无所不好;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样样喜爱。他还经常轻车出游街市、郊野,异想天开地在汴京人工筑造一座方圆十余里的万岁山供自己游玩,并为此派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四处搜求花石竹木,百姓家中凡有一石一木可供赏玩的,全被指名强取,最后竟然迅速演变成为全国规模的“花石纲”大劫难,最终导致北宋帝国走向败亡。

宋徽宗的这些表现,哪里像个帝王?他不仅充满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且只服从内心感受的召唤,凡事都按自己的喜怒好恶决定,让这样的人治理国家,能有什么好结果?

隋炀帝杨广更是一个典型的不知冷静、理智、理性为何物,为人处世冲动而情绪化,感性色彩极为浓厚的人。他确实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绝顶聪明,但他的性格中却有许多作为一个帝王最致命的弱点,其中之一就是好大喜功,死要面子,时时刻刻都想得到别人的捧场和夸赞,在对外交往中也是如此。

比如与外国的贸易应该是互利的,但在杨广朝贡式贸易思想的指导下,主要是向西域国家炫耀隋朝的富有,所以隋朝政府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为了“盛情款待”西域商人,他不仅让其免费吃饭、免费住宿,而且在洛阳大演百戏,前后达一个月之久。

有一年,突厥启民可汗来朝,为了炫耀自己的富强,企图使他们畏服,杨广下令洛阳点缀市容,用五颜六色的布匹装饰店铺和树木,市民都穿上华丽服装,装扮成一派歌舞升平、欣欣向荣的景象。

杨广用巨额财富赚取空洞名声,用钱引诱西域各国商人和使者前来朝贺,面子赚足了,钱却赔光了。杨广还不断对外用兵,说穿了也是面子问题。一是炫耀本朝国富兵强,二是打得你绝对服从我。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帝国迅速崩溃,实在得不偿失。

四、

帝王的才学既然无助于他治理好国家,相反还往往成为其走向专制的帮凶,那么,一个帝王就未必需要很高、很精、很深的才学,甚至也不需要有多么聪明,但一定要有理性的思维、谦虚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和磁石一样的凝聚力。

历史上的有为之君如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等,读的书远远比不上杨广,艺术天赋更不能与李煜和赵佶等人比肩,却比他们会治理国家,能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概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帝王沉迷于读书尤其是吟诗作赋给予规劝和反对。这方面的例子不可胜数。

古人反对帝王“目玩坟典”,不欣赏他们“日成篇卷”的行为,是不是不让他们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呢?显然不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在搞“愚君”政策了。从杨士奇的谏言里,我们不难感知,他们只是反对帝王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读一些文学书籍上,而对于‘六经’和两汉诏令之类有利统治、为政有益的书籍,他们不仅不反对帝王阅读,而且大力支持和鼓励。

也就是说,一个人读什么书,应该有所选择,不要什么书都读。读书也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要从有利于工作出发,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口味和欲望,要读就读那些对工作有帮助、有提高、有教益的书。对于日理万机的帝王来说,文学书籍偶尔读读并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沉迷其中;文章偶尔写写也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为能,更不能与天下文士争长短、比高低。

文章只是文人的事业,政绩便是帝王的文章。政务都忙不过来的帝王,哪有时间和精力沉迷于闲雅文艺之中。就算他十分爱好吟诗作赋,怕也是有心为之而无力企及。

总之,作为帝王,为政而好文是可以的,为文而好文就不行。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帝王的才学,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因为对帝王来说,所谓的才学,其实只是他个人的一些点缀而已,是不值得特别看重的,更不应该大肆炫耀。

帝王的本职是治理国家,富裕人民,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为社稷求发展、为苍生谋福祉的巨大担当精神和行政才能。帝王应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治理国事上,勤政才是正道。如果认不清这一点,偏要以才学自许,必然会本末倒置,最终成为他的累赘和祸害。所以帝王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假充斯文,那不是你的正业。

【阅读推荐:文/眭达明】

5条回应:“推荐阅读:傲视“群氓””

  1. boke112导航说道:

    博主,您好,您在【boke112导航】的12月份评论排行榜中排列第5名,根据我们合作博客的原则,贵站即将成为本站2016年1月份的合作博客,希望贵站能够推出周评论排行榜,以享受上本站首页顶栏一个月推荐和每周六推荐贵站周评论排行前3名读者的博客网站为本站活跃博客的福利,谢谢合作!

  2. boke112导航说道:

    博主,您好,您在本站(boke112导航)的周评论排行榜中排列第4名,根据我们推荐原则,贵站将被本站推荐为活跃博客,谢谢支持!151231

  3. boke112导航说道:

    不单单是古代帝皇,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也一样,有些领导也没有明白自己的责任是做什么,总是把员工的活做了,这样的领导也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4. 微历史说道:

    是否以偏概全了?

  5. 优妈妈博客说道:

    做帝王的,但凡有点儿成就的,哪个不是飞扬跋扈牛逼哄哄的啊?就是这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