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最新章节免费阅读by佚名大结局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最新章节免费阅读by佚名大结局

时间:2019-04-13 09:10:42编辑:平南

经典美文《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由知名作者佚名所编写的职场风格的小说,文中主角是习近平李克强,书中感情线一波三折,却又顺理成章,整体阅读体验非常不错。下面看精彩试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08 第八章 “互联网+”智慧能源典型实践 免费试读

“互联网+”智慧能源在一些领域已经进入到全面融合、深度应用阶段,起到降本增效、安全稳定的显著成果。“互联网+”智慧能源将数以万计的设备、终端、系统连接起来,通过对能源生产、传输、交易、使用各环节数据的实时感知、采集、监控和利用,促进能源行业全价值链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实现能源利用更清洁高效、生产运营更精细智能、消费服务更创新多元,构建全新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

本节共遴选10个“互联网+”智慧能源案例,涵盖了能源生产、消费各环节企业及其相关的技术、产品与服务模式,这些案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能源大数据应用,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海量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模型,结合设备数据、电网数据、气象数据、交易数据、使用数据等,实现设备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预警。二是能源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用户对用能服务的多元化、普惠化需求,构建“客户导向型”能源服务体系,通过四表集抄、移动App等方式,实现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全面提升。三是开放的能源生态体系,不仅加强气、热、电等能源行业内合作,而且推进与金融支付、互联网企业、汽车厂商等主体的跨界合作,实现多方信息共享的深度融合。能源领域正借助“互联网+”,大力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实现降本增效,推动节能减排。

案例31国家电网:“互联网+”供电服务模式,提供高效共享、智能互动服务

国家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融合“开放、共享、共赢、跨界”的互联网思维,以实现供电服务便捷化、智能化、互动化、个性化为发展目标,创新建立“互联网+”供电服务新模式。供电服务新模式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重要措施,针对互联网时代客户对现代供电服务的普惠需求,构建“客户导向型”的“大营销”组织体系,高效共享、智能互动、安全有序的新型电力营销服务平台,实现供电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全面提升,为公共服务事业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服务标准。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连续11年获评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保持第7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

公司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公司按集团公司模式运作,注册资金5363亿元,用工总量超过172万人,经营区域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以上,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稳健运营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海外资产。

(二)供电服务新模式介绍

供电服务新模式坚持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坚持市场和客户导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更加注重贴近现场实际和成果应用,以“开放、共享、共赢、跨界”的互联网思维,变革服务组织、拓展服务渠道、再造服务流程,创新业务体系。

供电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供电服务集中管理优势,统一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实现供电服务渠道重组;推行“一站式”办电服务模式,全天候满足客户线上申请、线下快速办理业务;全面推广智能电能表,提供远程应急送电、信息精准推送、需求侧响应等个性化增值服务;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电、水、气、热四表合一建设、与市政一卡通服务网络的整合应用构建云上服务架构,为客户提供快捷服务。供电服务新模式的建立显著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引领了行业发展,为公共服务事业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服务标准。

二、主要做法

国家电网公司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的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供电服务的紧密融合,创新开展“互联网+”供电服务。一是以“互联网+”为引导,围绕“一口对外”的目标,全方位整合供电服务资源,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供电服务的组织体系向集约化、扁平化变革。二是以融合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电力营销服务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深化应用,高效共享、智能互动、安全有序的新型电力营销服务平台,支撑“互联网+”供电服务模式的形成。三是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坚持“线上线下”服务融合,通过实施渠道重组、流程再造和业务创新,全面顺应互联网时代客户对现代供电服务便捷普惠的需求,重构供电服务价值链,在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追求各方价值的协调统一。

(一)推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组织变革

“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换的时域性(更新速度快)、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和成本低,客观上要求企业组织形态越来越趋向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扁平化。国家电网公司通过积极构建“客户导向型”的“大营销”体系,推动营销服务组织的变革,建立起总部、省、市、县四级客户服务体系,全面整合了供电服务资源,缩短服务链条,建成当前世界规模最大、服务人口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构筑起多渠道数据融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总部统一受理、回复客户诉求;对内强化营销、生产等跨部门业务协同,在省、市(县)公司层面,设立客户经理制,实现“一口对外”服务,有效支撑“互联网+”供电服务创新,实现供电服务水平的新跨越。

(二)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电力营销技术的融合创新

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在供电服务领域深入应用,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互联网+”供电服务应用安全。一是融合“创新思维、数据共享、实时响应”等要素,利用统一鉴权、统一通信、安全认证、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搭建统一的多渠道数据融合管理平台,实现公司“互联网+”供电服务信息数据的统一接入。二是基于智能终端、多媒体信息实时采集、语音视频实时互动等技术,提出适应客户办电业务的多媒体信息互动模式,方便客户快捷办理业务、跟踪进度。三是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客户基本属性、用电行为、交费行为、互动服务等系列标签,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客户画像,建立客户服务渠道信息全景视图。四是综合运用数字签名、服务数据加密和安全隔离网闸等多种安全防护技术,构建覆盖移动互联网、电力信息外网和信息内网的电力移动应用安全解决方案,实现符合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跨网络分段防护应用技术,确保“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安全。

(三)推动建立高效共享、智能互动的新型供电服务模式

1.实现供电服务渠道重组。一是充分利用供电服务集中管理优势,统一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建设95598网站、“掌上电力”手机App、微信、微博、短信、电话等移动互联电子服务渠道,累计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1亿户。二是客户通过95598电话、网站、手机App、微信均可办理用电业务申请与查询、停电报修与停电信息查询、电费交纳与查询、用电与服务诉求等业务。2015年,公司95598电话服务量达到1.09亿通;95598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服务渠道应用以来,客户在线交费累计超过5亿元。三是深化大数据应用,根据客户通过不同服务渠道办理业务情况,分析客户行为特点和偏好,开展精准服务,主动推送停电信息告知、电费风险预警和交费通知等服务信息,满足客户智能化、互动型、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和感知。

2.创新传统办电业务服务方式。推行“一站式”业扩办电服务模式,以客户为导向,再造传统的供电服务流程,建立“小前端、大后台”的快速响应服务调度平台,全天候满足客户线上申请、线下“一站式”快速办理业务。一是客户通过登录掌上电力App、95598网站、拨打95598电话等渠道完成用电业务申请和预约办理,便捷客户办电申请。二是服务调度工作人员收到客户申请后,30分钟内即可完成与客户的连线对接,核实客户报装地址、申请类型、上门时间等关键信息后,统一集中调度派单至客户就近的基层站所班组。三是一线班组员工在客户预约时间内,利用移动作业终端上门完成业务受理、现场手续办理、资料收集、现场勘查和供电方案答复,对具备直接装表条件的,当场完成装表接电,一次性满足客户需求。四是客户可在线查询当前业务办理进程、经办人员、电网开放容量等信息,还可根据现场办电服务效果进行线上服务评价,实现城区客户不出户、农村客户不出村即可享受用电服务的目标。新模式实施以来,浙江省电力公司居民业扩平均报装时限由原来2.8天缩短至1.8天,效率提升36%;低压非居业扩平均报装时限由原来4.6天缩短至3.2天,效率提升30%。

“一站式”业扩办电服务模式

3.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故障抢修服务。拓展“掌上电力”手机App的故障报修功能,推进“互联网+”在供电服务故障报修方面落地,实现抢修服务“线下线上”全面融合。一是实现客户与抢修人员直联互动,客户通过手机App申请报修,抢修人员通过手机App接收抢修工单,查看报修信息及客户地理位置,迅速投入抢修,提升抢修效率。二是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客户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抢修人员信息、所处地理位置、预计达到时间,将抢修进程向客户实时展现,极大消除了客户等待的焦虑感。三是实现抢修人员绩效考核模式创新,客户使用手机对抢修人员工作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情况与抢修人员绩效挂钩。

4.打造新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在全面推广智能电能表的基础上,实现电表数据远程采集、电费远程下发,为客户提供基于95598网站、App、微信等多渠道的电量电费查询、交费等服务,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订阅,为客户提供电费预警、超阶预警、购电入表通知等短信、App消息服务。在此基础上,为未及时购电而造成停电的客户提供远程应急送电服务,以北京市电力公司为例,2013年至2015年累计为23.5万客户提供了应急送电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

为大客户定制开发“电力一点通”手机App,提供“业扩直通车、电力需求侧”等个性化服务,用户可线上办理新装增容等业务,对生产电量和负荷信息实时跟踪,参与电力需求响应。2015年,江苏省用电负荷创新高,在因持续高温或电网故障导致全网或局部区域电力供应不足时,江苏省经信委和江苏省电力公司专门为此开发了需求响应平台,组织全省1100余户用户实施3次需求响应,转移和削减尖峰负荷188.7万千瓦。提供网站、App、短信和电话4种邀约渠道,引导用户主动削减尖峰负荷,即保障了企业生产,又缓解了电网运行压力。目前江苏公司“电力一点通”手机App已实现全省高压电力客户全覆盖,2015年获得江苏省经信委颁发公共服务“十佳App”。

5.构筑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政府构建节约型社会、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号召,正致力于构建云上服务架构,为其他公共行业提供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跨界服务。一是通过加强与水、气、热等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公司启动基于“互联网+”的电、水、气、热四表合一采集建设,系统具备性能可靠、传输稳定、功能强、适用性广的特点,能够满足电、水、气、热等行业企业抄表计算管理需要,减少公共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建设。二是通过与市政一卡通服务网络的整合应用,借助电力十分钟交费圈、网上交费、第三方支付等交费渠道,实现交费资源的共享互通,不仅让群众享受到“一张卡、一张票、一次交费”的一站式服务,而且还可向政府、企业和用能客户提供综合用能分析、异常监测分析、合理用能建议等用能信息服务,提升公共服务领域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把便民、惠民、利民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山东济宁已经有5万户居民实现了电、水、气、热的一体交费,并与广电集团合作推出了OSD点对点电力信息便民服务业务,方便用户及时了解和查询用能情况、电费余额等信息,在2015年年底的全国“四表集抄技术挖掘探讨会”上,国网济宁供电公司经验做法被全国电、水、气、热各行业代表、专家誉为“最佳实践应用”,建议全面推广。

三、经验效果

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履行“四个服务”和社会责任,依托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成果,树立互联网思维,在技术、组织、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正在构筑起新型的“互联网+”供电服务,开启公共服务行业的新模式,让客户体验“互联网+”的魅力,享受“智慧电、心服务”带来的便捷与快乐,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一)创新服务模式,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服务民生方面,国家电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充分考虑客户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重点突破供电服务在客户服务、资源配置、快速响应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提供“感知立体化、服务个性化、响应实时化、信息透明化”的“互联网+”供电服务。一是细分服务触点,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在每个触点的感知,和用户保持有温度的接触,实现了从产品供应商到服务供应商的转变。二是打造行业内领先互动服务平台,建成网上营业厅,形成客户主动融入的新型业务模式,给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三是整合现有营销服务资源,推动供电服务从线下向线上的全面融合,实现营销服务人员与客户实时互动。四是强化在线监督管控,全过程全环节信息共享透明。截至2015年年底,与业务集中初期相比,故障抢修到达现场承诺兑现率由97.20%提升至99.95%,提高2.75个百分点;故障抢修平均处理时长由14.02小时缩短至4.18小时,减少9.84小时;公司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兑现率持续保持在99.9%以上。

(二)专业紧密协同,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企业管理方面,改善部门间协同运作模式,形成以供电服务为龙头,以责任串接起的流程链,实现客户需求和现场问题及时沟通、分析、处理、解决,部门协同能力进一步强化,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2015年,国网客户服务中心通过CC-CMM成熟度专业级(L2)认证(目前全国仅10家单位通过),荣获“中国最佳呼叫中心”奖(由工信部电子商会评审颁发)和第十一届“金耳唛”杯中国最佳呼叫中心卓越语音奖(《客户世界》机构评选);“掌上电力”手机App与国资委手机新闻客户端“壹站”成功链接,并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上获得金奖。

(三)引领行业发展,探索公共服务标准

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电、水、气、热等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响应,以“互联网+”供电服务为框架,从客户诉求出发,着力突破能源配置、客户响应、智能互动等关键因素,供电服务不断创新突破,同时,加快推进电、水、气、热“四表合一”数据采集建设,采集接入水表93273块、气表9313块、热表11229块,涉及10.8万用户,引领全行业从诉求型向互动型转变,业务流程从内控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更智能、业务更透明,为电、水、气、热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标准。

案例32深圳供电局:“互联网+”电力服务,用网络平台提升客服质量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深圳电网是全国供电负荷密度最大的特大型城市电网,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客户用电服务需求也在迅速增多,如何在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客服质量和线上线下协同作业的效率,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深圳供电局从2013年开始陆续上线了微信公众号“深圳供电”、网厅、掌厅等电子服务渠道,在满足客户服务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服务响应速度;建设渠道管理中台对电子渠道进行统一接入与管理,实现渠道间服务协同,为客户提供同质化的服务体验;建设班组管理和移动作业,实现从客户需求到内部班组作业的闭环管理,提高了企业线上线下协同作业效率和沟通效率。通过“互联网+”电力服务思维实现客户服务策略转变和业务分流,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与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形象的同时还降低了服务成本。

一、基本情况

(一)公司简介

深圳供电局成立于1979年,在南方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于2012年正式注册为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直接管理的全资子公司,承担着深圳市(蛇口除外)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952.84平方公里,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23座,主变662台,容量6.691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93条,长度4205.206公里。10千伏线路6384条,配电变压器78784台,用户数279.2万户。公司共设置本部部门17个,直属机构18个,挂靠机构8个。

深圳电网是全国供电负荷密度最大、供电可靠性领先的特大型城市电网。2015年完成售电量751.41亿千瓦时,固定资产投资38.48亿元,营业收入519.55亿元,利润总额15.09亿元,经济增加值(EVA)6亿元,资产总额339.65亿元,资产负债率41.28%,综合线损率3.54%;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2.21小时/户,综合电压合格率99.985%。

(二)公司目标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一直以来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南方电网公司党组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分立改革工作,坚持“全球视野定标杆、结合实际寻路径、持之以恒求实效、持续改进上台阶”的创先指导方针,加快与香港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管理接轨,努力发展成为南方电网的绿色电网示范区、卓越服务示范区、综合创新实验区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电力企业。同时,为探索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发改委决定在深圳开展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为其他地区改革积累经验。电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售电侧改革对公司是新的挑战,在面对新型产业链、新型市场和全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将成为关键,尤其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两方面需要面对的压力更大。

二、主要做法

深圳快速的城市发展推动用电用户人数的激增,作为深圳供电局传统渠道的实体营业厅与95598热线每天承担着大部分的业务办理及客户诉求,其中包括大量价值较低的业务。如何在不增加服务投资的情况下,更好地消化这些客户诉求,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及业务办理效率是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面临的主要困境。同时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化发展,客户的多样性亟须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推出新的渠道响应不同客户诉求,改善我们服务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但在各种渠道的建设过程,我们也遇到渠道管理平台不统一、各渠道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不同的渠道因为服务标准、流程等执行过程的差异导致客户体验不一致,直接影响了客户对处理流程的满意度,这需要对服务渠道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客户的诉求通过渠道源源不断地流转至基层班组,如何能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提高基层班组人员的工作效率则是深圳供电局面临的另一个困境。目前,复杂的客户用电业务需要公司多部门沟通联动处理,各部门的业务信息壁垒导致业务工单线下流转,部门间沟通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业务闭环及有效跟踪,后端业务处理人员对渠道前台的前端服务支撑不足导致处理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用户,这是跨业务协同作业的问题。由于现场班组的业务以客户响应型为主,因此临时性的工作较多。目前班组管理处于一种稳中无序的状态,无序即工作缺乏计划、执行缺少统计、评价缺少依据,个人、班组和上级都不能全面直观地看到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情况,从而影响资源的整体调动和调整,影响工作的平衡发展,此为内部班组管理的问题。另外,班组人员需要打印纸质工单到现场跟进处理,同时也需求带上大量的辅助资源到工作现场,现场工作完成后再回到办公室补录信息系统,把信息反馈到客服人员处。整个作业过程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信息重复而且滞后,同时也不绿色环保,此为现场作业的问题。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互联网+”电力服务的新型客户服务及作业方式便应运而生,我们利用当下最火热的互联网思维转变我们的服务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改变我们的现场作业方式。

(一)电子渠道建设,满足客户多样性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进行客户服务,更高效地受理客户诉求,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在原有的服务渠道基础上,新增了网厅、掌厅和微信等电子渠道,明确其定位并引导不同需求的客户到合适的渠道进行服务。2013年7月微信公众号“深圳供电”上线,2013年10月新版网上营业厅、掌上营业厅上线。在用电业务办理方面,客户可通过自助办理、后台客服协助办理、预约办理三种模式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办理用电业务。在用电缴费方面,电子渠道提供主流线上缴费方式全覆盖,同时提供电量电费分析,线上电表监控等服务内容。在服务体验优化方面,对居民住宅和工商企业客户提供分群入口,设计“我的用电”栏目,以客户视角将客户常用功能集成在一个页面,方便客户操作使用,针对复杂业务推出业扩在线全视图,实现停电地图监控,提供客户能效诊断服务等。其中深圳供电微信服务号还获得了全国首个可缴电费的微信营业厅、全国首家接入微信支付的公共事业单位、全国微信最受用户喜爱的生活服务单位等殊荣。于是用户要查电费只要在微信上刷一刷即可,查停电在微信上刷一刷即可,方便省事多了。要改个人信息、要办理过户,也不用再去营业厅排队了,到网厅上简单几步便可办结,效率高多了。电子渠道的推广既满足了客户不同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二)电子渠道统一管理,提供同质化的客户服务体验

针对各服务渠道服务体验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建设了电子渠道统一管理中台,在渠道管理中台实现所有服务渠道功能的统一定制,然后再分开投放到各服务渠道,实现了客户服务体验的同质化管理。各服务渠道接收到的客户诉求也统一进入中台进行汇总、分发及处理,实现各服务渠道的协同作业。无法即时办结的诉求,需要进入基层班组进行处理的也是通过中台与班组管理进行对接,实现工作任务的传递或接收班组的信息反馈。渠道管理中台是外部客户诉求与内部班组作业的桥梁与管理站。同时渠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中台实现对各渠道的实时监控,服务资源调度等,实现各渠道的高效运作,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体验。

深圳供电局电子渠道管理架构

(三)班组管理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构建任务—计划—执行—评价的工作任务闭环机制,所有工作任务在平台上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高效处理。以绩效模型为核心,对班组工作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明确可量化的工作当量,通过自动计算分析形成绩效评估数据,可直观掌握班组及其成员的工作负荷和完成情况。对班组成员的每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订整改计划,以支撑班组工作的持续改进。在对班组成员工作饱和度实时计算的基础上,班组长能够更加有效地分配工作任务,达到班组整体效率最大化。打通各种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所有生产域和营销域的工作任务均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流转,实现无差别的跨专业工作协同,降低工作过程中的沟通成本,有效提高工作任务处理效率。

(四)班组作业移动化,提高基层作业效率与沟通效率

打造班组移动作业,通过移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无线下载上传工单信息;支持根据工单中记录的物理位置发起目的地导航,快速到达目的地;通过移动单线图、客户全视图等辅助功能,查看实时设备拓扑信息、客户信息等,减少班组人员需携带的实体资料,大大提高资料查询效率;现场工作拍照上传,给渠道前台人员提供更多样的现场信息。简化办理流程,现场打印回执让客户签名,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大大降低业务办理时长,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办理的信息第一时间上传系统,实现作业现场与服务前台的高效率沟通。

三、经验效果

(一)分流业务,降低营业服务成本

2015年网厅累计注册客户数16.4万,绑定合同账户17.8万,微信粉丝数32.6万,绑定合同账户18.9万;电子渠道(网厅、掌厅、微信)实现缴费14.5万笔,金额4.82亿元,业务服务工单为227.7万宗,占总全渠道业务量的48.76%,其中网上营业厅业务服务工单为130.98万宗,占全渠道总业务受理量的28.04%,超过实体营业务厅(27.58%)成为第一服务渠道。同时,网上营业厅在用电业务办理方面也实现了高速增长,2015年办理用电业务87548宗,月均受理量7200宗,取代95598服务热线成为业务受理第二大渠道,超过同期营业厅受理总量1/3,是一个实体营业厅平均受理业务量的7倍。

电子渠道的第一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业务办理分流,提高办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目前深圳局电子渠道业务办理比例为42.98%,业务从实体渠道向电子渠道转移效果明显,在全局办理频次最高的6类用电业务(占业务总量82%)中,网厅已占比40%,并且此类业务在网厅上也简化了办理流程,基本上通过客户自助(占37.6%)或客服协助(占62.4%)完成,提高办理效率,真正实现了把量大且价值较低的业务从实体营业厅转移至电子渠道,大大降低实体营业务厅的运营成本。同时,由于业务转移节约出来的部分优秀人员可转成客户经理,对大客户进行跟踪服务,这样在不增加客户服务的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二)转变思维,提升客户满意度及企业形象

除了在业务办理外,电子渠道在客户咨询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5年微信公众号用户查询总量超过95598服务热线成为客户查询信息第一大渠道。以前客户咨询业务都通过打电话,电话都是一问一答话题直奔业务,有时遇到客服人员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更是直接影响客户体验。但对话移到了微信上后,客户的诉求就会延缓5—30分钟,对消化和反馈问题非常有利,间接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另外,通过电话沟通话务员的用语都比较规范,这样难免显得缺乏人情味,但在微信平台上可以使用“亲,在的啊”“供电君也好委屈呢”“小的立马去办”等这种亲和的语言,便可巧妙地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悄然化解了情绪和误解,在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的同时也让深圳供电局在市民心中的形象从传统古板变成了新潮、活力、好有爱、好幽默。

(三)协同作业,实现客户诉求O2O闭环管理

构建“客户诉求—服务渠道—渠道管理中台—班组管理—移动作业”的客户诉求O2O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渠道的协同作业,诉求的统一管理,客户诉求与班组工作计划强关联,最终到现场作业,同时现场作业的信息也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反向的快速传递到服务渠道并反馈用户,实现了客户诉求与班组管理的全闭环管理及监控。这个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客户诉求的响应速度、流传速度和处理速度,同时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水平、作业效率以及监控水平。2015年客户诉求工单处理质量评价得分由85分提升到92分,营销班组作业的计划率由原来的20%提高至95%,现场作业的整体效率提高将近1/3。

案例33中国电科院:智能电网云调控,推动电力工业生产与管理创新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以创新引领和支撑电网科学发展,建成“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实现了云计算技术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技术的集成创新,提供了可动态扩展的电网在线分析服务开发、运行和测试环境,支持广域互联调控数据一体化管理。成果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电网调控服务模式,融合计算、通信和控制能力,通过实体网络的相互协调,形成多维异构的计算单元和物理独享在网络环境中高度集成的智能系统,为促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成果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理念应用于电力工业,为“互联网+”和电力工业的创新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中国电科院成立于1951年,是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质检认证机构和电网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主要从事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电网规划分析及安全控制技术、输变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配用电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子、信息与通信、能效测评及节能等技术的研究,研究范围涵盖电力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

电力自动化研究所是中国电科院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技术攻关、咨询服务、试验检测、标准制定等业务,是中国电力行业最早从事电力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在国内享有较高盛誉和重要地位。

(二)项目情况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成果由中国电科院牵头负责、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参与完成,实现了云计算技术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成果通过采用多系统一体化部署与服务模式、“异构”备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式、全局资源共享方式、创新工作站终端组网模式以及融合“云”的理念等创新方式,提升了电网调控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电力工业与互联网深入融合的成功案例,提升了我国在智能电网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系统是“互联网+”智慧能源的主要组成,也称为能源互联网。本成果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电网调控服务模式,为促进能源互联网的能源生产智能化,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成果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理念应用于电力工业,为“互联网+”和电力工业的创新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二、主要做法

(一)“互联网+电力”为电力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我国电力经济发展迅猛,尤其随着“十二五”能源规划发展的出台,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随着大煤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进度的加快,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电快速发展,电力联系更加紧密、电网运行方式和动态行为复杂多变,电***性将由区域主导模式转向总体模式,给电网运行控制和高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提高大电网一体化安全运行和协调控制能力。

当前,以“互联网+”为契机和动力,以能源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兴起,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持续推进,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电网调控能力提升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电力系统特点、智能电网在线分析计算的重大需求和云计算最新技术,中国电科院牵头研制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提升了大电网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能力。

(二)以先进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打造新一代智能电网

随着清洁能源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兴起,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深入,给电网运行控制与高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提高大电网一体化安全运行与协调控制能力,打造新一代智能电网。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提升系统面向在线分析计算的一体化协调控制能力、信息化支撑能力及全局资源共享能力。在一体化协调控制能力方面,采用“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的多系统一体化部署与服务模式,以支持业务系统动态灵活配置,提升系统面向未来电网发展的快速服务能力。在系统的信息化支撑能力方面,综合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提升大规模实时数据处理,提升海量历史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提供面向在线分析业务的并行计算环境。在全局资源共享能力方面,研究系统资源抽象和整合方法,实现软硬件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弹性扩展,提升系统的建设和综合运维水平。

(三)创新驱动系统升级,占领“互联网+电力”高地

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驱动系统创新升级,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全面提升了面向在线分析计算的一体化协调控制能力、信息化支撑能力及全局资源共享能力,占领了“互联网+电力”创新高地,引领了电网调控技术的发展。采用“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方法,构建基于云计算和广域调度数据网络的智能电网在线分析框架,设计可按需定制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三个层次在线云服务;融合键值对和时间戳技术,实现电网异构数据高效存储和在线版本管理;采用两级数据索引和数据多副本冗余技术支持大电网实时数据的高效访问;通过虚拟化技术,设计实现多级调控网络分析应用软件,支持多级调度的联合计算和资源的动态管理与调度;定制适应调控自动化系统特点的虚拟化管理软件,实现多级异构调控系统的一体化部署,支持全息历史场景调阅。

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创新点:

1.采用“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方法,提出基于云计算和广域调度数据网络的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体系架构,设计了基础设施(IaaS)、平台(PaaS)和应用(SaaS)在线云服务,可按需定制实现调度云服务,支持关键业务强制在线、重要业务随需启用。

2.提出多级异构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整体建设和综合运维方法,多主一备布局模式可以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复用,有效降低软硬件投资,实现系统的自动灵活扩展,支持底层多系统与资源集中管理和一体化维护。

3.通过虚拟化技术,设计实现了多级调控网络分析应用软件,支持多级电网调度的联合计算和资源的动态管理与调度;并提出了基于虚拟化的系统可靠性和容错方法,设计实现了系统级故障快速自动恢复技术和全息历史场景调阅技术;研制了适应调控自动化系统特点的虚拟化管理软件,实现了基于虚拟机集群多级异构调控系统的一体化部署。

4.研制了面向能量管理系统(EMS)的分布式数据库,提出了将键值对(Key-Value)和时间戳融合的方法,提高了系统的数据查询效率,实现了电网图形、模型、历史数据等海量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和在线版本管理,支持多副本容错,支持存储节点在线动态增减,存储节点失效后数据副本自动重新分布。

5.采用两级数据索引技术和数据多副本冗余技术,研制了高可用的并行实时数据库,支持大电网实时数据的高效访问。

(四)借助互联网帮助用户提升业务水平与资源集约利用率

项目建设打破传统信息支撑技术和业务管理的竖井状结构,实现了多地调控业务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模型全网管理和同业对标等云服务,在调控云备用系统中实际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了用户的业务水平。

在技术路线上,采用虚拟化、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进行备用系统建设,实现统一运维监控管理,为系统之间有效通信和无缝切换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备用调度部署模式上,采用多主一备布局模式。多主一备布局模式可以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复用,从而节约建设资金。在硬件部署上,系统使用廉价刀片架构的集群替代昂贵的磁盘阵列完成海量数据存储,可以节约服务器的硬件投资。在软件部署上,多个地区复用备用中心的模式也减少了监控软件的部署数量,从而降低了软件的投资。备用调度中心中虚拟化、分布式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在备用系统的建设上,实现一套具有统一模型维护、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变电站集中监控、主备同步、安全审计等功能,支持软件自动升级的一体化备用调度软件。在系统开发以及后期运维过程中采用统一运行维护及一体化管理方式,使系统建设相关各方更专注于实际的业务需求与应用,从而实现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技术支持,减少维护环节的工作失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在同业对标技术支持上,基于广域网络实现统一的状态估计考核服务,改变了各地区独立部署状态估计考核应用的情况;采用统一的算法和计算软件实现各地区状态估计考核横向可比,保障了考核的公正性。

项目的建设提高了系统对海量信息的支撑能力,实现了软硬件资源全局共享,极大节省了软件开发、硬件部署和系统运维成本,为用户实实在在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自身服务创新与转型升级

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成果运用在中国电科院电力调度自动化实验室,构建集资源、平台、应用、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云服务中心,通过虚拟资源弹性管理技术,快速生成和动态分配开发、运行和检测环境,为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研究和系统检测提供低成本优质服务。依托实验室提供开放交流环境,可为其他网省公司提供调度自动化应用、科研咨询和运维服务。

系统依托云平台提供的并行计算环境、EMS分布式数据库、并行实时数据库等底层支撑,提供了云中心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一系列在线分析应用服务。

1.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即将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的云中心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典型服务包括个人虚拟机、个人网盘等。

2.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即将云平台的分布式处理能力、并行计算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和开发者,典型的调度云平台服务包括并行计算服务、实时数据服务、历史数据服务和全网模型服务等。

3.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将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中的各类在线分析应用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典型的调度云软件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基于云服务的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安全分析、安全校核等。

三、经验效果

成果已应用于福建电网调控云中心和中国电科院调度自动化云服务中心,并正在逐步推广至省级以上电网,支持调控数据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可动态扩展的开发、运行和测试环境。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功能实用、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达到了实用化水平,研制的虚拟化软件节省了系统的建设投资与维护成本。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鉴定,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调度云体系结构、全息历史场景调阅技术、支持海量历史数据存储与处理的EMS分布式数据库的键值对和时间戳技术集成应用、基于云平台的多级调控网络分析应用软件在电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一)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促进新一代智能电网升级

成果通过采用多系统一体化部署与服务模式、“异构”备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模式、全局资源共享方式、创新工作站终端组网模式以及融合“云”的理念等创新方式,提升了电网调控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电力工业与互联网深入融合的成功案例,提升了我国在智能电网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互联网+电力”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

“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生产智能化。该成果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电网调控服务模式,为促进能源生产智能化,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成果将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理念应用于电力工业,为“互联网+”和电力工业的创新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三)互联网思维为用户与自身提质增效

应用本成果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电网在线分析系统,通过互联网创新电网调控服务模式,可极大节约系统建设资金和运维成本,以福建电网为例,总体节约资金2.2亿元。

案例34许继集团:四表集抄工程,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继集团”)落实《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秉承“能源互联、信息互通、多态协调、开放共赢、创新节能”理念,依托国家电网用电信息采集和“四表合一采集”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互联网+”四表集抄的多能源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电、水、气、热表统一采集与管理,为政府部门能源监管、能源公司创新服务、能源用户互动节能等提供数据支撑、技术手段及增值服务。“互联网+”四表集抄以运营模式创新、采集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为驱动,构建“四种典型配置方案+一套数据共享平台+一套共享服务系统”体系,形成“互联网+”四表集抄整体解决方案,已在国内10个省应用,促进能源消费管理方式优化变革,成效显著,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许继集团介绍

许继集团是国家电网公司直属产业单位,是专注于电力、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高科技现代产业集团。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企业,许继集团积极履行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国际一流的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集团公司为发展定位,聚焦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及工业智能化、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先进储能、军工全电化十大核心业务,致力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端能源和电力技术装备,为清洁能源生产、传输、配送以及高效使用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服务支撑。

许继集团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荣获首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等诸多荣誉称号,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国家电工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IEC/TC85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拥有有效专利近1200项,发明专利近300项,实现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创造了数十项“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先后为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长江三峡工程及核电建设、高速铁路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成套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取代进口,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工程投资,作为民族工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截至2015年年底,许继集团资产总额172.74亿元,用工总量10790人。

展望未来,许继集团将坚持以支撑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能源革命、“互联网+”及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新材料应用为引擎,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低碳、节能、环保、智能、互动服务的高端能源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为导向,全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集团。

(二)项目情况

为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发挥互联网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合理开放,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融合,提升大众参与程度,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主要特征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完善煤、电、油、气领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支持水、气、电集采集抄,建设跨行业能源运行动态数据集成平台,鼓励能源与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复用。同年,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下发了《国网营销部关于加快推进四表合一采集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供电、供水、供热、燃气“四表合一”采集建设应用工作。许继集团参与国网公司标准制定,并在辽宁、内蒙古、四川等10个省份承建了国网四表集抄工程,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运营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二、主要做法

四表集抄系统建设是一个涉及运营模式、技术方案、项目实施和功能提升的系统工程。许继集团与电力公司、水气热企业开展合作,采用“协作示范、先试先用”的合作策略,在四表数据集抄的基础上,优化能源配置,创造能源计量收费新模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四表集抄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用电信息采集资源,构建系统架构,完善系统功能设计,开发水、气、热表档案管理、数据采集管理、采集运维平台、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电、水、气、热表统一采集与管理。经过大量工程实践,许继集团总结并提出了4种产品配置方案、32类工程实施方案,全面覆盖现场各种应用场景。

四表集抄系统

四表集抄整合电、水、气、热用能数据,建立能源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方参与的数据共享,推动能源网络分层分区互联和能源资源的全局管理。通过数据挖掘利用,建设基于能源大数据的业务服务体系,对政府、企业、用能客户提供能源服务,提升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本系统建设在技术方案、项目实施和功能提升方面,突出了“互联网+”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一)运营模式创新

四表集抄需要打破能源壁垒,使电、水、气、热能源达到互联互通。在政府支持下,许继集团与电力公司组织燃气公司、水务公司、热力公司协调沟通,实现了四表数据的统一采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据的共享与互动模式,创造能源计量收费的新运营模式。通过整合能源居民客户资源,建设能源公共事业的集中数据中心,实现电能、供水、热力、燃气等能源消费的实时计量和信息交互;达到电、水、气、热能源的“统一采集、统一账单、统一收费”。基于电力公司现有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用事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用户用能情况的实时查询和推送,整体提升了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表集抄推动多能形态灵活转化,联合众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形成智能协同;通过构建新型的能源信息融合,重塑能源公司与用户的关系,实现产业的聚合成长;通过能源自动调配,综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多类能源的开放互联、多种能源的耦合互补和调度优化,为能源的综合开发、梯级利用和能源共享提供了条件,最大化提高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二)能源采集技术创新

当前能源数据采集的通信标准、技术规范不统一,许继集团与电力公司、燃气公司、水务公司、热力公司共同制定统一技术规范、通信标准,建立起统一的量测传感网络,加强多能协同综合能源采集体系,促进不同能源网络接口设施的标准化、模块化建设,支持各种能源生产、消费设施的“即插即用”与“双向传输”,实现能源监测、能源互联共享。

四表集抄具备多层网络结构,主要分为远程网络和本地网络,远程网络主要由GPRS/3G/4G/Internet组成。本地网络为表计采集网络,包含微功率无线(RF)、电力线载波(PLC)、M_BUS、RS485等方式。本地网络最为复杂,可以由以上方式组合而成。根据不同的通信条件和表计安装位置,设计了多种采集方式,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还可以自由组合,为现场提供了稳定、经济、可靠的四表集抄应用方案。

(三)构建能源互联网数据共享平台

四表集抄建设开放的数据公共平台,加强能源互联网信息共享。通过建立贯穿能源全产业链的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上下游企业能源信息对接、共享共用和交易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能源企业合作挖掘能源大数据商业价值,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创新。推动能源网络分层分区互联和能源资源的全局管理,支持终端用户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平等参与。

通过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逐渐实现与相关市场主体的数据集成和共享。在安全、公平的基础上,以有效监管为前提,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促进各类数据资源整合,提升能源统计、分析、预测等业务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通过能源大数据与智慧城市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以智能终端和能源灵活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行业发展。给家庭、社区、区域不同层次的用能主体提供能耗数据管理和发布、一体化缴费、一卡通、安全管理等服务,可以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四)创建能源大数据的业务服务系统

四表集抄创建面向政府、企业、用户等各级应用主体的业务服务系统,通过数据挖掘利用,促进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服务创新,开展面向能源协调、消费的新业务应用和增值服务,实现对用户的各类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和深度挖掘,协助多行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政府方面,一是提供区域能源使用比例及使用结构差异分析,为政府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综合能源调配,为政府能源监管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企业方面,一是提高能源质量和能源网设备利用率,将季节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用能管理,改变用户用能方式,根据能源网络负荷情况,采取一系列有序用能措施,达到对用户的负荷精准控制,避免无计划限制用能,确保能源网络安全运行和供能秩序稳定。

用户方面,一是提供用能联合分析,通过分析用能数据间的潜在联系,综合判断现场设备运行状态和客户用能情况。二是通过智能互动方式,向用户提供互动节能及多样化的服务体验。

三、经验效果

国家电网公司计划2016年完成四表集抄改造试点工程300万户。许继集团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已经完成了辽宁、四川、内蒙古等10个省的试点工程。项目实施后,电、水、气、热表抄通率达100%,降低了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获得了政府、企业、用户的高度认可。四表集抄试点工程的建设已经为能源系统部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降低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

四表集抄建设以强大成熟的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依托,借助电力信息采集系统的既有数据采集平台和资源,实现水、气、热表的采集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节约。经测算,四表合一安装调试费用约为2—4元/平方米(不含表计等主材费用),比四表单独安装调试费用节约1—3元/平方米;运维费用每年约0.25元/平方米,比四表单独运维费用节约0.20元/平方米;代售网点收取2%的手续费,如果四表统一缴费,每年每户能够节约20—30元的手续费。由此可见,四表集抄大幅降低了用能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成本,也为能源消费用户降低了用能成本。

(二)促进行业应用变革

四表集抄建设了统一用能信息采集系统和用能数据分析系统接口。接口的统一和标准化,促进整个能源行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电、水、气、热用能数据的采集和监测,为能源互联网行业发展奠定了数据支撑。二是解决了水、气、热行业现有抄表难题、漏损难题,对实现能源监测,减少能源浪费,提升行业服务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三是通过对水气热表数据集抄的接口标准化,减少了地域差异,加大各能源行业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了水气热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四是通过开展统一采集、统一缴费业务,不断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带动了整个能源数据信息采集业务共享的行业应用变革。

(三)促进产业升级

四表集抄是能源数据采集产业的基础平台,也是互联网与能源传输、量测、消费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它从多个方面为能源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产业升级。

1.有效提升电、水、气、热等市政行业用能信息采集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抄表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有力支撑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基础建设和智能需求响应;整合用能服务范围,提高能源监控水平,降低社会投资成本,实现政府、行业和用户多方利益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2.推动能源产业与信息通信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智能终端及接入设施的普及应用,为大数据采集应用与物联网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原动力。对发展能源大数据应用,拓展能源大数据采集范围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3.通过用能数据的采集和监测分析,给出科学合理的能源配置方案,促进能源产业结构性调整,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创新能源服务模式

四表集抄形成能源网络分层分区互联和能源的全局管理,创新了能源数据互联共享服务模式。一是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用能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面向智能家居、智能楼宇和智能小区的能源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多种能源的智能定制、主动推送和资源优化组合。二是通过能源数据服务平台,提供面向用户终端设施的能量托管、交易委托等增值服务。拓展第三方信用评价,鼓励企业拓展独立的能源大数据信息服务。

案例35大唐集团:电力互联网创新应用平台,推动电力行业生产模式的变革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唐集团”)是2002年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中国大唐集团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和“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作为央企代表成为国家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紧密围绕发电工业生产、经营,制定并实施电力互联网融合创新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发电工业4.0概念,并以“电力互联网创新应用综合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发电工业的融合,全面推进发电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集团化“互联网+”管控模式,为发电工业的效率提升、能源节约创造巨大的价值。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此过程中,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发电行业是典型的设备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能源行业,目前,大唐集团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历程已经进入到第四个发展阶段,即基于智能系统的智能决策应用阶段,一是在智能系统应用基础上,基于海量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模型,辅助发电集团进行精细化的生产过程管控和运行优化,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发电机组设备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测,远程咨询和远程诊断,加快了发电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内生动力提高自身水平,两化融合的促进作用将更加突出。2014年以来,我们制定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两化融合工作行动方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信息新技术应用实施行动方案、数据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对厂级实时监控系统(SIS)进行摸底,对信息新技术使用情况进行摸底,举办了信息新技术培训班;不断加强以“燃煤火电”发电技术为重点的两化融合工作,确定了基于互联网应用集成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项目,即“电力互联网创新应用综合平台”建设,所涉及的现代化生产调度、“远程诊断”平台、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风电无人值守、大数据集成应用、物联网应用六大方面建设都在稳步推进当中。

二、主要做法

大唐集团“电力互联网创新应用综合平台”项目包括了现代化生产调度、“远程诊断”平台、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风电无人值守、大数据集成应用、物联网应用6个方向。其中,基于互联网的发电管理平台项目是大唐集团在深入理解发电工业“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全过程流程的基础上,在规划和建设两个阶段上进行建设,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涵盖集团所属各类发电企业的广域网建设,实现对发电项目规划建设的过程控制,最终通过互联网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使得原来的工作尽可能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而形成标准模式在大唐集团内推广。现代生产调度平台项目是大唐集团以“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电厂应用系统的厂级互联网智能功能的完善,包括SIS功能的完善,项目建设的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作者:佚名类型:职场状态:已完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