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小说免费看 文天祥舜无弹窗在线阅读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小说免费看 文天祥舜无弹窗在线阅读

时间:2022-05-08 07:22:24编辑:如萱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该小说的主角和配角叫文天祥舜,是作者张振鹏创作的一部十分精彩的都市小说,目前已完结。全文讲述了《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从父母的修养、处世、学问、智慧、威信、意志、心态、习惯、方法以及理解孩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父母应该怎样“修”自己的“身正”,辅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让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真正行之有效。 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镜子,你总能够在他的身亡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孩子是看着你的背影长大的。所以,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差,却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为了让父母成为孩子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有本领的父母会处世 免费试读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世界上,总要和周围的一切人建立联系,产生关系。而人世间最基本的关系,不外乎是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而夫妇关系又是所有关系的基础,从而家庭集合又成为所有社会集合的缩影。所以,请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一同演绎礼让、宽容、仁爱,同时互相尊重、彼此信赖、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成为一个善于分享、良好合作的家庭团体。这不仅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更为孩子今后走入任何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懂得宽容的智慧  宽容是一种心境,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良药。宽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会给我们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如果说宽容是不计较,是不埋怨,不如说只有深刻的理解,才有真正的宽容。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体谅别人,那么,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拥有春暖花开般的人生。

『经典事例』

  19世纪末,印度诞生了一位伟人——甘地。他是印度的国父,曾带领国家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他的“非暴力反抗”主张,曾激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意识,并影响了国际性的和平运动。

  这位伟大领袖曾在少年时,接受过一次“宽容的洗礼”。甘地从小害羞、敏感、自尊心强。一段时间,甘地因为好奇,学会了抽烟,后来还偷了家里的钱去买烟。当甘地意识到自己越陷越深时,他感到羞耻、恐慌和无助。

  终于有一天,甘地鼓足勇气把自己的错误全部写在本子上递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甘地的父亲看完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什么都没说,但却老泪纵横。这时,甘地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从此,甘地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再也没有误入歧途。

『教育感悟』

  甘地曾回忆说:“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挽救了我。”他感受到父亲当时的信任与慈爱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并彻彻底底地洗涤了他心灵的污秽。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才使甘地成为一个反对暴力的政治领袖,他想用宽容感化世界人民的心灵。直到他被暗枪击中的那一瞬间,他还用手势向众人表示“宽容凶手,并为他祝福!”

  是啊!当被伤害时,没有怨恨,没有恐惧,没有彷徨,只有谅解,这种心境对别人而言是多么值得敬佩,但对自己而言是多么的坦然和安宁!

  其实,宽容不仅仅是在原谅别人,而是在体谅自己。生活中,无论是谁的错,只要我们生气、计较、抱怨,我们就一定不快乐。原本以为“爱”是要付出的,难道“恨”不需要付出吗?可能代价会更大啊!所以,请谅解身边的每一个人,谅解父母、兄弟、朋友、孩子……因为,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身体力行』

  要培养孩子宽容心,父母首先要有宽容之心,要以身示教。

   1.在了解中学会理解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是每个人都会让我们满心欢喜,也不是每件事会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不是谁故意要伤害谁,谁故意要把事情搞砸,而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缺乏默契。即使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当我们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后,说不定也会生起深深的同情心。所以,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不要着急做结论,而是用时间去了解,了解之后是理解,是不埋怨、不抱怨。

   2.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从而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交友方式、与人合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天生就合得来的两个人,一切都需要磨合。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等到互相讨厌、互相伤害的时候再去原谅,而是学着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思想、选择和生活习惯。只要对方的行为没有侵犯到他人的权利,请我们不要去干涉,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不要强求他一定要怎样做……只要我们学会了尊重,就避免了伤害,就是最大的宽容。

   3.学会对“不快”一笑而过。

  也许生活中,通过了解后的宽容比较容易做到,而往往和陌生人之间的邂逅让我们很难平静。比如,我们好心起身让座位,却没有收到一句“谢谢”;有人踩了我们一脚,却没听到“对不起”……瞬间,我们心中会不会有怨?

  但想想看,我们提供帮助又不是为了一句“谢谢”,人家不会说“对不起”,是没有人教给他。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也可以微笑着说:“对不起,您踩到我了。”结果会怎样?对方一定会说:“对不起!”所以,做什么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宽容的心。

   4.家庭成员彼此宽容。

  在家庭中,各成员间也应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受到熏陶。孩子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品质。

『教子参考』

  宽容是一种心境,做父母的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雅量外,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让多孩子与同伴交往,帮孩子理解“差异性”。

  宽容心一般是在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多让孩子和小伙伴相处,相处中孩子们会尝试着自我调节、彼此融合。如果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优缺点,请父母给与理智的引导,告诉孩子这种差异很正常,并鼓励孩子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多改正自己的缺点。当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改正缺点上的时候,就没有精力去挑别人的毛病了。

   2.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

  孩子在成长中,父母应鼓励他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孩子会体会和理解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不容易。当然,孩子可能会和小伙伴有矛盾、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父母就要及时疏导,告诉孩子要想把事情做成,就要懂得退让和顾全大局。在这些人与人、事与事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孩子的宽容心就会逐渐形成。

   3.帮助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和伙伴们玩。玩的过程肯定会有矛盾,会产生不愉快。但孩子可能无法辨别是非对错,这时,父母应提醒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受一下。相信,敏锐而单纯的孩子自己就会找到答案。只要父母能在孩子每次遇到问题时帮他换位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就会渐渐懂得宽容,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好孩子。

   4.教孩子善待他人。

  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别人,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友善的心、宽容的心。那么,自然地孩子也就懂得了宽容他人了。

『教育名言』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法国)福莱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国)维克多·雨果

喜欢与他人分享

  分享是什么?是共同分担之后的共同感受。正如走在沙漠里的10个人,如果只有一个人有水喝,其他9个人不但没有解渴的感受,说不定会因“水”而发生惨剧。而如果每人都喝一口水,10个人就都能感受到甘露和喜悦。人不能孤立地活在世界上,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绝对是某一个人的财产。供与求原本就是一个分享的循环,当我们把很多东西都当做分享的媒介时,人生就会轻松快乐很多!

『经典事例』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而对于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行,希望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

  郑板桥曾把儿子小宝放在弟弟郑墨家,并嘱咐弟弟要把小宝和仆人的儿女平等对待,有什么糖果饼干要分给所有的孩子吃,千万不要只让小宝独享。

  后来,郑板桥把儿子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当时正值灾荒,郑板桥也很清贫。一天,小宝哭着问妈妈要吃的,妈妈把一个窝头给了他,他高兴地边吃边走到门外。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小宝发现了小女孩饥饿的眼神,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教育感悟』

  小宝把窝头分给小女孩的那一刻就诠释了“分享”的意义,分享是需要一颗善良和同情的心。而今,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不至于揭不开锅,当我们有多余的财富、美好的心情时,是否体会过分享的喜悦?

  一位犹太教信徒在只能休息的安息日去打高尔夫,起初,他还因自己的行为没人看见而庆幸。上帝知道后,就让他发挥得特别好。这个人因自己完美的表现而异常喜悦,但渐渐就难过起来,因为他无法把好成绩告诉任何人,不能跟任何人分享。这就是上帝对他的惩罚。

  看来,不是拥有就是快乐,而分享才是快乐的真正源泉。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首先我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我们才能把快乐分享给孩子:

   1.不把财物看得太重。

  生活中,我们能和他人分享什么呢?是物质?还是精神?古代启蒙经典《弟子规》说:“财物轻,怨何生?”意思是,如果把财物看淡一点,又何尝有怨言呢?对啊,想想看,当遇到让我们有怨言的事情,是不是大部分都和财物有关?

  所以,请平时就学着分享。当朋友、亲人需要时,伸手帮一把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还可以用多余的钱去捐助希望工程,也可以帮西北山区打一口水井,可以把我们认为过时的衣服洗干净,寄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才会真实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2.乐于分享,共同成长。

  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工作经验、人生智慧……会不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会不会怕同事学会了而超过我们?会不会怕人家比我们更幸福?如果真有这种担心,就已经落入痛苦中了。一个人如果优秀到无人可及,那是寂寞的开始;一位老师如果只希望自己班的学生好,那他早已忘记教育的意义;一个富人如果只顾自己发财,那就不要埋怨穷人们会群起攻之……因为,一个人所有的拥有都来源于社会,只有与社会共同分享,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3.无时无刻不想到分享。

  空气、阳光、土地、河流……一切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都无私地供我们分享,它们何时向我们索求过?当我们把物品与人分享时,都希望大家能好好爱惜,而山河大地又何尝不希望被珍惜?如果说这个东西是我的,要是没有生产制造,您有钱也拥有不了;如果说那个成绩是我的,要是没有亲人、老师、朋友的培养和帮助,您何尝会有如此的能力……所以,没有什么东西绝对是我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分享。请打开心扉,感受共同分享的快乐!

『教子参考』

  如果想让孩子获得真实的快乐,请这样培养他:

   1.培养孩子与家人分享食物的习惯。

  孩子都对食物很敏感,作为父母,应该从食物中帮助孩子建立分享的意识。比如,买回来的水果,请孩子帮助分发,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哥哥姐姐,最后到他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学会了长幼有序,而且还养成了分享的习惯。

   2.让孩子在交换中学会分享。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玩具。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有分享意识,一般都是看到伙伴的玩具时也希望能玩。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请求玩他人的玩具。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在交换中享受快乐,也可以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3.当孩子尚且不愿分享时,不要过分指责。

  孩子一般对自己的物品很在乎,这种在乎如同成人对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据调查,孩子在2岁时是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的,此时,父母不要因孩子“小气”而责备或打骂,而应该主动与孩子玩耍,慢慢再引导他分享。如果孩子长大些,有明确不愿分享的态度,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来感受别人的需要,渐渐让孩子扩大心胸,感受分享的乐趣。

『教育名言』

  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美国)马克·吐温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爱尔兰)萧伯纳善于与他人双赢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叫“合作”。合作无处不在,家庭中、工作中、生活中,只要与人接触就会产生合作。良好的合作更是社会和谐之本。而孩子从哪里学会合作?从家庭、从父母之间的相处中学会合作。那么,就请每一位父母呈现给孩子良好的合作方式,给孩子一个长久的生存能力吧!

『经典事例』

  这不是一个关于名人的故事,但是一个老师真实的经历,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用实践证明了良好合作的力量。

  这位老师曾和10名8岁左右的学生一起住校,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当然,老师会帮助孩子们,但小小的洗衣房里,经常不是这个孩子撒了水,就是那个孩子把洗衣粉放多了,要么就是谁和谁又为小事争执起来了,而老师也是帮了这个帮那个,总是衣服还没洗完,孩子们已乱成一团,而老师也筋疲力尽。

  经过屡次的混乱,老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终于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所有的脏衣服都放在一起,然后一人接一盆水,摆成一排,每人都坐在自己的盆子前。老师说:“第一位同学洗领子,洗完后传给第二位,第二位洗袖子……”这样,每人只负责每一件衣服的一部分,孩子们所有的脏衣服都按这样的“流水线”洗干净了。从此,孩子们不但很期待洗衣服,而且也为能为自己和同学洗衣服而自豪。

  于是,洗衣房里开始呈现出一个有序的、友善的、积极的洗衣队伍。

『教育感悟』

  一位老师的平常经历,不由地让我们感到她很有智慧。但她也是从彷徨、无助中摸索出来的,从孩子们各干各的到集合起来合作,从混乱到有序,从急躁到平静,从厌烦到期待……看看,良好的合作会产生出无限的力量。

  其实,不是只有这种共同的分担叫合作,而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关系。比如:夫妻双方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同事之间一起合作,共同实现各自的成功梦想;师生之间互相合作,不仅为国家培养接班人,也提升了老师的道德学问;医患双方相互合作,不仅使病人康复出院,也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  合作,是每一个不可避免的交往方式,既然不可避免,就希望合作愉快。

『身体力行』

  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角色,都要与不同的伙伴合作,那怎样才能做好呢?

   1.学着服从,学会随顺。

  一个随和的人往往容易和大众相处,与人合作起来也比较自然,而处处强调自己意愿的人就不太容易融入团体。“随和”就是放弃自己的固执而随顺他人,这并不代表没头脑没主见,而是提出建议后的让步。这反而给大家去体会的机会,在探索中或许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个结束,而最可贵的就是在此过程中的心平气和。

   2.及时沟通,互相理解。

  任何合作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及时、真诚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沟通才能消除误解,增加理解。我们在没有沟通之前,不要认为对方应该理解。人与人的思维和敏感度都不同,只有主动平和地表达出来,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

   3.相互体谅,相互感谢。

  我们无论是家庭合作还是工作合作,相互体谅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家在合作中都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最不容易的、付出最多的,那难免会有抱怨、不平。而抱怨、指责只能破坏合作气氛,做事也很难成功。只有相互体谅、相互感谢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

『教子参考』

  对父母而言,孩子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家庭这个集合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而每个人都期待有一个愉悦的合作气氛。所以,父母请一定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1.在共同的家务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起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一种方式,父母则是这个合作团体中的领导者和策划者。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但分工明确。比如:一起洗碗,妈妈洗第一遍,孩子洗第二遍,爸爸负责摆放。

  如果孩子大一些,共同的家务中可以让孩子单独负责一部分,而父母要明确告知孩子任务范围、所需时间和最终检查标准。只要已经商量好了,父母就不要接受孩子的讨价还价,因为只有愿意服从的人,才是善于合作的人。

   2.合作中多鼓励孩子,少责备。

  我们与孩子的合作同与成年人的没有太大区别,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还是多鼓励,少指责,更不要讽刺。因为我们与孩子间的对话形式会影响孩子与同伴间的交流形态。所以,父母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一定要注意合作中的言语,这是在为孩子以后的合作能力打基础。

   3.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只在家庭中感受合作是不够的。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活动可以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很多能力,特别是合作能力。请父母引导孩子,让他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以和为贵”。

『教育名言』

  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导的方向发展。

   ——(英国)奥尔德斯·赫胥黎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印度)甘地夫人   有仁爱之心一路同行

  仁爱是善良的本质,是温暖别人又滋润自己的心灵雨露。仁爱就像一缕阳光,可以化解严冬的冰雪;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千年幽谷的黑暗;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百年的干涸。仁爱可以化解一切痛苦和仇恨,达到心灵深处的安宁与平和。就让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去感受、去付出、去体会仁爱的真谛,带领孩子走向爱的天堂。

『经典事例』

  林则徐是清朝伟大的政治家,他曾在***战争中坚决抵抗西方侵略、维护祖国***和民族利益,他的民族气概深受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平日以教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然父亲收入微薄,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时,他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

  有一件事,给小林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家因贫寒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而林则徐的父亲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三哥,为此林则徐一家只能忍饥挨饿。父亲为了不让三哥知道实情后难过,再三叮嘱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不要说出去。父亲的这一举动,林则徐铭记在心,从小就树立了扶弱济贫的仁爱思想。

『教育感悟』

  林父能在自己困难时去帮助哥哥,原因在于他有一颗仁爱心。什么是仁爱?“仁”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二”,就是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意思是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而“爱”的正体字是“愛”,“受”里有一颗心,意思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林父就是能够深深体会挨饿的滋味,并且知道三哥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帮助哥哥的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林父的精神很可贵,但是因为仁慈而导致自己一家受苦挨饿,岂不是很不值?如果看表面、看一时确实是这样,但是林父内心深处真的很苦吗?长远来看对子女们真的不值吗?如果有一天,您能把家中一半粮食送给穷苦人的时候,相信您一定能体会到付出“仁爱”的快乐。

  就像种菜、卖菜的人根本不缺菜吃,种花、卖花的人满身都是花香,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安乐的人怎么会缺少安乐呢?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安乐中吧!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只有用仁爱滋润自己的心田,才会把善良传递给孩子。

   1.关心他人,温暖自己。

  关心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关心也许就是一声久违的问候,一个宽慰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聆听,一句鼓励的言语,也许是雨中的一把伞,马路上的一次搀扶,一句道歉的话,一个感谢的心情……就是一种温暖的给与和回馈。

  爱的对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也许我们是一个好人,但我们的冷漠足以让所有的人远离,所以,请做一个温暖的人。

   2.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一个只顾自己感受的人是很自私的,自私是痛苦的根源。当我们特别痛苦的时候,我们一定在考虑自己。而仁爱是快乐之本,如果我们希望活得快乐,请学着付出,用实际行动去做,不是想也不是说,而是做。怎么做?很简单。比如,家人生病时,想想如果您生病了,希望家人怎么对待您?就用您希望得到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吧!

   3.仁爱一定是有理智的。

  仁爱是与正义站在一起的。正如,犯了错的学生,是不是不批评就是仁爱?正在偷东西的人,是不是装作没看见就是仁爱?侵犯了法律的人,是不是不制裁就是仁爱?都不是。如果我们这样“仁爱”了,原本犯错的小学生以后就会变成触犯法律的罪犯。制裁是为了不要让他继续误入歧途,这时的制裁就是仁爱。那么,仁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一颗长久利益对方的心。

『教子参考』

  请父母为孩子播下爱的种子:

   1.保护孩子的爱心。

  孩子会比大人具有同情心和善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成长中大都因为环境、经历染污了孩子原有的仁爱心。所以,作为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本善,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可能会对着一个小蚂蚁看半天,可能会觉得路边的花草很可爱,可能会觉得生病的人很可怜……其实仁爱就是源于这个“恻隐之心”,我们父母要保护好孩子这珍贵的本性。

   2.培养孩子照顾别人的能力。

  如果孩子喜欢,父母可以让他养一个小动物或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的仁爱心落实在行动上。当家人遇到困难,也可以向孩子提出请求,孩子会尽力帮忙。这样,从小培养孩子为他人付出,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自发地去播撒爱心了。

   3.不刻意隐瞒自己的辛苦。

  父母不要刻意隐瞒自己的辛苦,这会让孩子误解生活很容易,一方面导致孩子不会感受他人,另一方面当孩子发现生活的难处时也会承受不了。所以,父母应自然表露,可以说:“帮妈妈倒杯水,妈妈今天很累!”孩子不但会理解别人的不易,也会在需要时照顾他人。

『教育名言』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绝不能取代正义。

——(英国)亨·乔治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法国)卢梭乐于去倾听他人

  耐心倾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里面有包容、理解和谦虚。倾听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倾听后恰当的反馈更是可以增加彼此的互动互利。如果说倾听是在帮助对方走出困境,不如说倾听是在帮助自己提升智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懂得倾听他人,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发。

『经典事例』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况一度陷入僵局,林肯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心情极度不好。为了调整自己的状况,他请了一位老朋友来聊天,放松放松。没想到,他们聊了好几个小时,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林肯在说,老朋友只是默默倾听。

  林肯说了很多关于当时局势的问题,包括准备发表解放黑奴的宣言,人民对此事的意见等等,还拿出一些信和报纸上的文章念……那位老朋友一直默默地倾听着。

  最后,林肯跟这位老朋友握了握手,甚至没有问他的意见就把他送走了。这位老朋友后来回忆说:“当时林肯一个人说个不停,这似乎使他的思绪清晰起来了。”

『教育感悟』

  心理学表明,倾诉能减除心理压力,当人有了心理负担时,能有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之一。看来,林肯的老朋友在某种意义上帮助林肯走出了心里压力的阴影。

  生活中,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容易与人融洽相处。因为倾听本身有信赖,而能够静静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在肯定对方。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更愿意和欣赏自己的人交往。

  有人说:“学会了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听别人讲话不仅能够了解一些信息,更可以弥补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也能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促进人与人的互敬互爱。

  如果说想知道怎样谈话,先学习怎样听话,听什么?听内容还是听语气?都不是,主要还是听说话人的动机。只有了解了动机,才会有有价值的交谈。

『身体力行』

  人和人的交往中,往往还没有听到动机的时候,就开始做结论或者起情绪了,这样都不利于双方的互动,所以请试着这样做:

   1.耐心、专注是关键。

  如果身边的人想找我们倾诉,说明我们是值得信赖的人,或是可以帮他们排忧解难的人。所以,不要无缘无故拒绝他人的倾诉。在听的过程中请安静听别人把话讲完,不要随意插嘴,因为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有的人习惯直接说主题,有的人习惯先说一些题外话,但这些题外话并非和主题无关,如果我们过早下结论,很容易误解对方说话的动机。所以,尽量放下手边的事情,眼睛看着对方,耐心并专注地听完,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或给对方提供最有价值的启发。

   2.倾听中的互动。

  每个人在对别人说话时,都希望有良好的互动。所以,倾听他人谈话,请作出适当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如果您同意对方的观点,请通过“嗯、对”、点头、微笑等方式表示赞同;即使您不太赞同对方的观点,也不要随意打断或直接说:“我不同意。”这样,不但会打击说话人的积极性,也有可能把倾诉引入对抗中。

   3.把握耐心聆听的实质。

  如果对方的倾诉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并且这种倾诉已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我们要不要耐心聆听?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对方自我反省,那这种聆听是有价值的。如果仅仅是闲来无事谈论是非,要不要倾听?这时的倾听是在助长对方的不良习气,而回避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大家都回避了,哪来的是非之地、是非之人?

『教子参考』

   作为父母,请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懂得耐心聆听的智者。

   1.重视孩子的语言,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父母往往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要告诉父母一件事的时候,父母会不会说:“你作业写完了吗?快去写作业。”要么就是在孩子还没有说完,父母就开始讲上大道理了。久而久之,会打消孩子和父母沟通的积极性,即使有一天父母想听了,孩子也不想说了。这不但会影响亲子关系,更成为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隐患,因为父母没有倾听的习惯,孩子又怎么会倾听别人?所以,要想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父母首先要懂得倾听孩子。

   2.通过复述,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来培养孩子专注倾听的能力。比如,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可以问孩子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啊?为什么要他要这样做啊?结果是什么啊?甚至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讲给同伴听。

   3.帮助孩子提升倾听的心境。

  其实,最受益的倾听是用学习的态度去倾听。生活中所有的倾听都是有价值的,倾听舒畅的表达,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使人赏心悦耳;倾听难受的表达,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避免让人尴尬不悦。所以,父母可以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问孩子从中有何受益和启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学习的心态去倾听,这种倾听后的收益是无穷的。

『教育名言』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

                            ——(美国)戴尔·卡耐基  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

                                ——(中国)周弘   重视语言的表达

  言语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化表现,是人与人沟通最直接的桥梁。好的语言就像红茶一样温暖,而不好的言语就像利剑一样刺痛人心。善于语言表达的人,不是要有很好的辩才、辞藻华丽、口若悬河,而是所说的话可以帮人走出困境、使人得到安慰、激励人奋发向上、使人增加信心……所以,请父母和孩子一起,让语言成为生活的助力,让语言成为温暖心灵的红茶。

『经典事例』

  马尔克姆·福布斯是闻名世界的出版家、企业家,他的儿子史蒂夫·福布斯是现任福布斯集团的CEO,并曾两次作为共和党参选人参加美国总统选举。马尔克姆作为父亲特别重视父子之间的沟通。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卫生部发布了一个吸烟会致命的报告。那时,马尔克姆一天几乎要吸4包烟,报告一出来他就戒了烟。而15岁的史蒂夫·福布斯却开始学着吸烟,并且认为吸烟就意味着长大。

  马尔克姆不希望儿子吸烟,就说:“我不是告诉你别吸烟,我请你别吸烟。”他既没有训斥儿子,也没有为儿子戒烟而承诺奖励。他只是说:“为了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吸烟。”后来,史蒂夫·福布斯回忆说;“当时,父亲用‘请’,让我感到自己像一个男人。从此,我不再吸烟了。”

『教育感悟』

  马尔克姆就是用一个“请”字,让儿子戒了烟。马尔克姆在适当的场合、用平和的语气、以尊重的心态,恰当的用词直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所以,擅于表达绝不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而是恰到好处地在别人需要时给与启发。

  俗语说:“口为祸福之门”,一个懂得怎样说话的人,往往能和睦人际关系,调节生活中的尴尬气氛,化解纷争。反而一言不当,可能导致误解,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祸患。因此,语言是生活所必须,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如果能从生活中慢慢学会掌握这门艺术,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是顺利。

『身体力行』

  人和人之间的语言模式是互相影响的,无论是父子还是朋友,相处时间一长都会互相感染。所以,请让我们成为好的“传染源”:

   1.多用礼貌用语。

  生活中很多言语看起来简短,但不能省略。当我们给别人带来烦恼时,请及时表达:“对不起!”当我们收到别人的帮助时,请及时说:“谢谢!”当我们回到家,请大声说:“我回来了!”而当我们需要他人帮助时,当我们需要被理解时,请及时表达我们所处的困境,其实人和人原本很简单,就是真诚坦率。

   2.注意说话的态度。

  我们说话的内容和时机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说话时的语气和声音往往很难被忽略,而这也恰恰会影响说话的气氛。只有平和的交谈才会让大家感到舒畅。所以,请我们在生活中讲话慢点、音量适度、字正腔圆;多用商量、探讨、分享的语气,而不是教导、命令和挑剔。

  其实,语气的背后是心态,要想把握好语气,必须先调成好心态,请三思而后言。

   3.绝不能说的语言。

  很多语言是不能说的,说出来后不但不是擅于表达,反而成为祸患根源。比如:他人隐私、是非人我、家长里短,还有欺骗的话、污秽的话、利诱威胁的话、讽刺的话、狡辩的话、掩饰的话……总之,对大家没有好处的话,不要说也不要听。

『教子参考』

  如果想让孩子的语言表达成为打开他人心灵迷惑的钥匙,那父母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给与孩子一定的引导:

  1. 多与孩子交流。

  无论孩子是几个月大,还是十几岁大,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孩子无形中学习怎样表达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介绍周遭的事物,孩子长大了,父母就和孩子聊聊孩子的生活感受,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是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条件。

   2.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愿意问父母,说明父母值得信赖。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一定要耐心回答,因为父母的回答,会激发孩子的下一个提问,这个过程能练习孩子的表达能力。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很怪诞,或者超出父母的知识范围,也不要因不知道而回避,甚至斥责孩子问的问题不对,这都会堵塞孩子的表达欲望,而是大方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清楚,期待孩子能找到答案或与孩子一起探索答案。

   3.放下面子,尊重孩子。

  如果父母可以放下面子,尊重孩子,那与孩子的应对中就很少有命令、指责、讽刺、批评等言语,而是启发、交流、鼓励、安慰等。所以,从心态上父母应和孩子平等相待,不因自己是家长就可以大呼小叫、搪塞应付。父母的言语态度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心里,孩子以后会用同样的方式与人交往。

 『教育名言』

  不能用温和语言征服的人,用严肃的语言更不能征服。

                               ——(俄国)契诃夫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

                                ——(中国)《论语》

   礼貌礼仪不可小视

  礼貌不是圆滑和虚伪,而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一个人“诚于中,形于外”的体现,是内心的真诚、礼让和谦卑的外在表露。如果没有内心的恭敬,表达出来的礼貌也只是形式,但只有内心的恭敬,而没有外在的体现,对方又如何能感觉得到?

  实际上,内心真正的礼貌是自然而然地外在流露。而父母培养孩子如何有礼貌的同时,请和孩子一起从内心提升对他人、对自己的尊敬。

『经典事例』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他特别注重对孩子礼貌的培养。

  有一次,丰子恺在饭馆里请一位朋友吃饭,同时,他把自己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带在身边。刚吃完饭,就有一个孩子提出想先回家,但丰子恺先生悄悄地制止了那个孩子。

  事后回到家里,他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你们也是主人。主人要是比客人先离开,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孩子们听了父亲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从此以后,孩子们在自家请客时,都个个争当好客的小主人。

『教育感悟』

  丰子恺先生在教导孩子什么是礼貌待客的同时,也真正演绎了礼貌的深层含义。当孩子提出要回家时,他没有大声制止,也没有当众给孩子讲道理或指责孩子没礼貌,而是“悄悄地”阻止了孩子,并在回家后耐心给孩子教导。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他没有因为孩子的不懂事而觉得没面子。而最重要的是:他明白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不但让孩子很难堪,朋友也会很尴尬。孩子虽小但同样有自尊,甚至比成年人的自尊更强烈。礼貌不是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多懂礼貌,而是为保护每一个人的自尊心而作出的退让。

  其实,我们如果能为在场的每一个人考虑,之后做出的行为一定是温暖的、礼貌的。我们只有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才会慢慢体会礼貌的真谛。

『身体力行』

  要想做一个孩子眼中有礼貌的父母,从这里开始:

   1.注意仪容仪表。

  首先,一个人外表的整洁、得体就是礼貌的体现。曾经,一位韩国朋友表示,她的母亲告诉她如果没有化妆就出门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一定要化妆,但面容、衣装一定要整洁得体。

  穿着睡衣散步、男士赤膊、女士穿着过于暴露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会使交谈中的对方很不自在。而很多女士以为不出门,就可以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这些都会让先生和孩子不愿接近,会给孩子留下母亲邋遢的印象。

   2.言行要有礼貌。

  我们礼貌的言行在时时刻刻都有体现,比如挺拔的站姿、端庄的坐姿、柔和的表情、适当的言语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礼。

  所以,生活中多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避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随身倚靠、抖动腿等不良行为,当众不要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雅动作。当着孩子的面更要注意,否则我们就是用行动在教孩子:当众可以这样做。

  除此之外,我们要爱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只要给他人带来不便的行为都要避免,做一个真正有内涵、有礼貌的人   3.把握礼貌的度。

  有人说:“礼貌举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以太宽也不可以太紧。”比如:有礼貌的两个人同时准备出电梯,因为都懂礼貌就互相礼让对方先出,让来让去,后面的人也出不去。这时的礼貌就是一种障碍了,而礼让到底让什么?是让方便给别人!所以,生活中一定要把握礼貌的度。

『教子参考』

   当父母做出了礼貌的示范,就请这样引导我们的孩子:

   1.提醒孩子讲礼貌。

  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害羞而不知怎样表达礼节,而父母善意的提醒很重要。正如有客人来访,孩子没有及时出来打招呼,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孩子快来,看谁来了?快叫叔叔。”这时,孩子自然会称呼对方。即使孩子没有称呼,也千万不要当众责备。当众责备本身就是没礼貌,就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有礼貌了。父母切记:不要把自己的面子和孩子的礼貌挂钩。

   2.正确引导孩子的无知。

  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礼让的生活环境,多与孩子礼貌应对是教孩子礼貌的最好方法。当然,孩子有时会跟着伙伴们叫别人的绰号,偷偷笑话残疾人,看到异常情景会起哄等。这时,父母要及时的引导,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希望孩子能为伙伴们做好榜样。

   3.教孩子避嫌。

  古语说得好:“李下不正冠,瓜田不纳履。”就是在李子树下整理帽子很容易让人误会是在偷李子,在瓜田系鞋带很容易让人误会是在偷瓜。孩子很单纯,不懂什么是避嫌,父母就要把类似的情形说给孩子,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教育名言』

  真正的礼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周围的人都像自己一样平心静气。

   ——(英国)蒲柏

  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之消失。           ——(美国)约翰·霍尔   让自我反省重塑生命

  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内心世界一定是安定、踏实的。反省就像在炎热的夏天饮下一口清泉水,它会让燥热难忍的我们平静下来,因为我们不再抱怨别人,而是反过来看清自己。反省会让生活突然变得轻松起来,会让周围的人突然变得美丽起来,甚至会让空气都变得新鲜起来。请让反省带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进在阳光明媚的世界里。

『经典事例』

  列宁是苏联革命家,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他8岁那年,母亲带着他去姑妈家做客。活泼好动的列宁,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但并没有人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所有孩子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他,因为他害怕受惩罚。而母亲已经猜到是列宁打碎的,但并没有当场指出真相。她希望列宁可以对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于是,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母亲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宁自己发现错误并勇敢承认。终于有一天,列宁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在母亲面前失声大哭起来,说:“我骗了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此时,母亲很欣慰并鼓励小列宁主动给姑妈写信承认错误。最终,姑妈原谅了列宁,还夸他是个知道反省,能承认错误的好孩子。

『教育感悟』

  犯错本身不可怕,而掩饰错误却会让心灵备受煎熬。当一个人犯错的时候,内心都会感到不安、自责、恐慌,这是人性的本善在提醒我们。相信小列宁在挣扎是否要承认错误的3个月里,就跟在地狱里煎熬一样。直到反省后的承认,他才重新回到了“天堂”。而列宁的母亲有难得的智慧和耐心,她知道孩子的善良和单纯可以激发自我反省,所以,她只做了一件事情——等待。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有父母和老师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不得不反省改过。等我们渐渐长大,很少有人可以当面指出我们的错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错,而是我们很难接受别人指出的错。这个过程,我们是不是自然而然失去了反省能力?失去反省能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事业不再会有进展,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越来越糟。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为了我们和孩子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请学着自我反省。

   1.在每一次不顺中,找自己的原因。

  当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每个人都有两种心理趋向,一是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埋怨他人;另一个是发现自己也有不妥之处,于是理解他人。

  其实,埋怨的心情不仅很难受,紧接着会有责备、争执、再度的不愉快……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但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不愉快、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彷徨时,回头看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心中马上就会感到释然,从而会冷静地去解决。

   2.除了自己,我们谁也改变不了。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不开心的事,我们都会希望对方可以改一改,如果对方一如既往我们会很失望。而回头看一下,把期待放在他人身上,最终很可能等来的是失望……是不是还是改变自己容易些?毕竟,我们对谁都没有对自己有把握,我们控制不了别人,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我们管不了别人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管理自己。所以,回过头来反省,其实才是真正轻松的人生。

   3.从别人身上看自己。

  当我们的眼睛只顾着看别人的时候,很难看到自己。当我们因为别人说话的语气而生气时,我们会不会用同样的语气对其他人说话?别说不会!因为自己的问题都很难察觉。所以,请学会从别人身上看自己。

  别人的语气让我们难受了,这是在提醒我们,不能用这样的语气跟别人说话。别人做的事让我们难过了,这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做这种事情。就这样,请从别人的反射中提升自己。

『教子参考』

  父母有了自我反省的习惯,才有能力帮助孩子,请试着这样做:

   1. 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请允许孩子做出解释,父母只有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斥责、恐吓、或包庇、推脱责任,更不要按自己的推测去误导孩子。父母只有冷静,孩子才敢于反省和承认错误。

   2.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虽然我们在提倡鼓励教育,但鼓励并非简单的表扬,而常得到表扬的孩子,久而久之会骄傲,会很难接受批评的言语。所以,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父母都要慎重使用。当孩子沮丧时,需要鼓励,但孩子已经有能力做一些事情,就不用时时肯定了。

  但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一定要提出批评意见,不一定要大声呵斥,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父母要引导孩子坦诚接受他人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让孩子体会反省后的心安。

  当孩子犯错之后,在没有反省之前都会有一段心理煎熬期,但父母引导孩子反省、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轻松。父母可以提醒孩子感受前后两种不同的心态,让孩子渐渐在生活中体会,只有反省才会轻松。

『教育名言』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中国)孟子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英国)布朗宁

   谦逊谨慎才能成事

  有一位名人说过:“向上级谦恭,是本分;向平辈谦虚,是和善;向下级谦逊,是高贵;向所有的人谦恭是安全。”如果说谦逊谨慎是处世的护身符,不如说是对一切人事的理解和真诚。世间,没有一样生命可以离开水,但是水永远流向低处,滋润万物。即使把水装进容器,它也会随着容器形状的变化而改变,水永远是这么随顺、谦恭。希望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在不断地在提升中上善若水。

『经典事例』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曾被誉为“世纪伟人”的他直到老年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有一次,一个人问爱因斯坦:“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物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略懂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就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而感受到自己未知的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长,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教育感悟』

  爱因斯坦的一席话道出了谦虚的本意。越是不断进取的人,越是感到未知领域的广阔和自己的不足。因为他每取得一个成绩,都知道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还有更多更深的东西等待被发现和挖掘。正因为如此,才会更加谦虚,更加努力,而不是止步不前。

  在学习领域如此,在生活中亦是如此。一个傲慢的人大多固执己见,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甚至习惯说讽刺、批评、命令的言语。因为傲慢的人有一个思想就是:自己是对的。自己真的是对的吗?自己的见解可能也是有局限的吧。只有不断地提升,才会发现自己当初不一定是对的!有了自我不足的发现,谦虚谨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身体力行』

  我们如果想成为大受欢迎的人,就一定要学会谦虚:

   1.全面地了解自己。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傲慢心,当我们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别人的劣势时,当我们一定要跟他人争个你对我错时,甚至当我们又买了一件昂贵的衣服时……心里都会有隐隐的傲慢,而傲慢会让自己很累,让他人烦恼。

  所以,无论我们多么了不起,请理智地了解自己。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肯定有缺点,当我们真正理智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不会因为他人赞叹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他人批评而萎靡不振,因为我们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

   2.学会肯定他人。

  肯定他人不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是由衷地发现对方的优点,我们可以在心里暗暗想:“这人真不错!”也许可以表达出来:“你真是个好人!”无论那种方式,只要我们不断发现他人身上的优势,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谦虚下来,谦虚之后的行为一定是谨慎的。

   3.增长自己的见识。

  最容易傲慢的人一般都是集体的佼佼者,但是出了这个集体,世界会很大。就像井底下的青蛙之所以以为天空就那么大,是因为它没有到井外看一看。所以,当我们已经觉得自己无处容身时,出去走走或博览群书。在这个增长见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果想成为一条河流,就必须不断进取。

『教子参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是蒸蒸日上,请帮助孩子学会谦虚谨慎。

  1. 谨慎使用对孩子赞扬的言语。

  当孩子没有信心时,我们应该鼓励。当孩子的品德提升时,我们应该给与肯定。但是,千万不要一味地表扬,这不仅会让孩子不知不觉陷入傲慢中,而且会模糊孩子做事的动机。如果孩子动不动被表扬,之后做什么都可能是为了得到表扬。那么赞扬本身,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反而误导了孩子。

   2.不害怕孩子受挫。

  孩子之所以会傲慢,可能因为很聪明、某一方面很突出、家境很好等等。此时,父母的言语已经很难使孩子懂得谦虚,那么父母的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不用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不能傲慢,而是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感受挫败。无论是哪方面受到了阻碍,说明这正是孩子的不足之处,此时,正是父母引导孩子的时候,也正是孩子改正缺点的最佳时机。

   3.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但孩子不断地看到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就很难谦虚下来。而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全面认识自己,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差异性不同,优劣势也在不同方面表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就像蒙蔽一只眼睛一样,无法看到全貌。而且还会在自己蒙蔽自己的过程中,越走越远,最终蒙蔽双眼。

『教育名言』

  一个人在受到责备而不是受到赞扬之后仍能保持谦虚,那才是真正的谦虚。

                      ——(美国)里克特  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不谦虚则成反比。

 ——(俄国)普列汉诺夫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作者:张振鹏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从父母的修养、处世、学问、智慧、威信、意志、心态、习惯、方法以及理解孩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父母应该怎样...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