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好看的小说《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卢勤马克·吐温全文免费阅读

好看的小说《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卢勤马克·吐温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2-05-07 16:26:54编辑:初霜

这本已完结小说《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讲述了卢勤马克·吐温的事情,作者张振鹏以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纠葛作为主线收获了大批读者的关注。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失败的、无效的,就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方式是消极的,他们习惯用命令、教训、呵斥、指责、责骂的方式去沟通。今后一定要彻底改掉以前那种家长作风式的无效沟通方式,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充分考虑到与孩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真正信服你 免费试读

   孩子要学习各种知识,这是孩子的本分;父母也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以及与孩子沟通、相处的知识,这也是父母的职责。如果父母不愿意学习,就很可能被社会淘汰,而且也会被孩子看不上。也就是说,父母也应该通过学习让自己成长。这样,孩子才会信服父母,尊重父母,愿意与父母沟通。

请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聪聪啊,明天学校演讲比赛,你要好好加油!争取拿个第一名,妈妈就带你去香港玩!”妈妈说得很带劲,可是聪聪像是没有听见一样,继续翻看他的漫画书。

  “听见妈妈跟你说话了吗?这孩子,一点儿礼貌也没有呢!”爸爸瞪了聪聪一眼。

  “算了吧,儿子生我的气呢!上次我说得第一名就去香港,结果因为公司临时派我出差没去成嘛!唉,聪聪啊,妈妈不是故意的……”妈妈走过去,半是安慰,半是道歉地想摸摸他的头。

  聪聪把头一偏,一下子就躲开了。他瞟了妈妈一眼,说:“上次比赛之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知道我要去香港了,最后却没有去成,我知道妈妈是出差,知道妈妈不是故意的。但是,您出差回来了也不补上,这会儿又说拿第一才能去。现在,我不稀罕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许下各种各样的诺言:“爸爸一会儿就来接你!”“明天带你去看熊猫!”“听话,爸爸就给买个玩具汽车!”……可是到了最后,父母却没有履行自己对孩子的承诺。

  开始时,孩子对父母的诺言非常相信,如果一次次兑现不了承诺,孩子纯洁的心灵就会感觉受到了父母的欺骗。最后,不管父母再说什么,孩子都会置若罔闻,或者干脆说:“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你说话不算数,你说谎!”

  一天,冰冰向同伴炫耀:“爸爸说,今天他给我买部小赛车!”第二天,同伴忙问他:“哎,你爸爸给你买赛车了吗?”冰冰觉得很不好意思,觉得很没面子,就低头很小声地说:“没有。”同伴不假思索地说:“和我爸一样,大骗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兑现对他的承诺是爱和关怀他的表现,不信手承诺,就是不爱他。所以,父母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必须兑现,不讲信誉的父母很难有权威,会失去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人无信不立。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说话算数,也就是父母承诺给孩子的事情自己必须把它办好,要把说话算数当成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

  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签“空头支票”。如果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去动物园,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就要说到做到,还是应该带孩子去;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尽快带孩子去。而且,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失约情形的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

  有时候,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事,就会轻易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事后却没能兑现。这时,孩子就受到父母不守信行为的暗示,就会跟着模仿,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父母只有言行一致,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愿意与父母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对孩子承诺后,父母最好能把承诺记在记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时兑现。不管对孩子许下什么诺言,都要尽可能去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必须要向孩子说明情况,郑重道歉,并与孩子商量弥补的错事,千万不能敷衍。父母必须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这样,孩子才会相信父母,也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不拿孩子与别的孩子比

  一位伤透心的母亲曾向专家咨询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有个9岁的女儿,她总是不听话,处处和我作对。我常常一生气,爱拿她和我妹妹的孩子比,她总是不服气。今天,我管教她时,她竟然拿死来威胁我。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这样是这样答复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先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比如孩子从家长、老师那里知道自己聪明、懂事,他就会用聪明、懂事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如果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夸别人的孩子,你的孩子或许会向这个孩子学习,但大多数孩子会觉得家长不喜欢我,心里很烦。长时间下去,孩子在家长那里得不到好的评价,就会‘破罐子破摔’了,因为孩子很在意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家长应多给孩子正面的信息。多肯定、多鼓励、勤引导,对孩子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很重要。”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恨铁不成钢”,羡慕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比自己的孩子好,于是就会有意无意地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作比较,常常这样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多好啊,你们一样学习,你怎么就不行呢?”“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赶上人家的一半我就心满意足了!”“××多懂事,什么都做得那么好,你看你,就知道傻玩儿。”……

  父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主观上是为了激励孩子向别人学习,但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这样的比较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很有压力,变得更加没有自信,有的甚至会逃避学习,也就不会达到父母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孩子也不愿意听父母说类似的话,一位中学生曾说:“爸爸,您不要再把我跟别人比了,比得我连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您要是觉得人家好,让他做您的儿子好了!”

  其实,很多父母在比较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时,往往会拿自己孩子的弱项比别人的孩子的强项,这当然不会比得过了。如果要比较的话,应该是拿自己孩子的今天比他的昨天,看他是否有所进步。如果孩子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父母也应该表扬孩子。这样,就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感觉父母很理解他,他就会乐于亲近父母。

  一位母亲曾这样说:“女儿没有上过艺术班,没什么特长。当我到朋友家时,看到人家孩子又会弹,又会画的,我就总会责怪女儿小时候没学。这样,孩子都不愿意再跟我出去了。后来通过学习我才知道,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于是,我就渐渐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比了。而是换了一种比较方式,就是和她自己比。比如,女儿解答对一道题,我们就夸她很努力:‘这么难的题你都能做出,比以前努力了。’这是纵向比较,就给了她信心,也让她保持了学习兴趣。 ”

  有一次,有人问比尔·盖茨:“为什么您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想了一下,说:“我的妈妈从来不拿我和别的孩子比,不管我做什么事,妈妈都可以从中找到值得称许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赞美。”可见,不拿孩子与别的比较,学会赏识孩子,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一方面有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总要求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否则就感觉脸上无光;另一方面也有观念上的偏差,认为没有比较,孩子就不会有进步,只有通过比较才可以激励孩子,实际上,孩子的今天比昨天进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才不至于给孩子带来压力,从而让孩子不断进步。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尔兹正在与哈塞先生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非常有意思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塞德尔兹回答说。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候,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到底能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说道。

  “可是为什么要进步呢?”儿子追问。

  “因为只有人类进步了才能有好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和动物区别开来。”

  “为什么要和动物区别开来,难道它们不好吗?”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哈塞先生又忍不住问小塞德尔兹:“威廉,你的问题可真多,你不觉得有些问题会难住你的父亲吗?”

  塞德尔兹却说:“这没有什么,即便再难的问题,我也会尽力回答。如果我自己不知道的事我也会想办法弄清楚。比如查阅一些资料。”

  “是的,我爸爸总是这样。”小塞德尔兹高兴地回答。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很多事物感兴趣,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求精神,于是就会有很多问题要问父母,但很多父母却讨厌孩子问这问那,这是非常愚蠢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宁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阻碍了孩子的求知欲,抹杀了孩子最可贵的求知精神。与此同时,也拉开了与孩子的心灵距离,不利于亲子沟通。

  池田大作曾说:“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母亲常遭到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连珠炮式提问围攻。但是因为怕麻烦,母亲常常不好好回答,有时会说出‘烦死了,这孩子’之类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我希望你们明白,这样做等于亲手掰掉茁壮成长的嫩芽,这可不行呀。你们要把这些问题当做不可或缺的阶梯,引导孩子走上宽广的成长之路。”

  有智慧的父母在面对这种情形时,总会像塞德尔兹先生那样,决不会嫌麻烦,绝不会敷衍了事,总是能够认真而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要注意,回答孩子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要装懂。当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购买一套百科全书,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明智的父母一定要学会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不管孩子提问什么问题,父母都应该认真对待,耐心地回答。同时,在不断地回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愿意向父亲学习,也会从父母身上领会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自然会很和谐。

   

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作家何立伟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下午不上课。我说那正好,可以看看课外书什么的。他说我都和同学约好了呀,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妈说的,他心里头只装着一个“玩”。

  我叫我儿子坐下来,我要好好同他谈谈话。我说:“儿子,你的成绩好不好?”他沉默了一下,嗫嚅地答道:“……不……好……”我说:“哪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有什么资格这么玩呢?”他愣愣地望着我,不做声,等着下文。

  我接着给他说:“老爸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学生,一种是会学不会玩的,一种是会玩不会学的,还有一种就是又会学又会玩的——你属于哪一种呢?”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中间的那一种。”我说:“对,你现在就是会玩不会学,所以偏颇,所以要加强学习。这样你就会成为第三种学生,也就是老爸最欣赏的人——又会学又会玩。”

  儿子大约觉得我说得有点道理,于是搔了搔脑壳,说:“老爸,我下午还去不去溜旱冰?”

  我说:“怎么不去呢?你都和同学约好啦!你只给我记住一条,做第三种学生。”

  儿子又快活又响亮地说:“OK,老爸!”

  

  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孩子无意犯的错误,父母尽量不要过多批评。但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批评也是一种教育和沟通方式,父母也应该适当使用。不过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可太过严厉批评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克制自己,批评孩子不是惩罚孩子,也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你满腔怒气要发作的时候,要先克制几分钟,想想我是老师,这样你就能平静下来了。”父母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美国心理医学博士马文·西尔沃曼提醒父母,在这五种情况下不应该批评孩子:当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时;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当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时;当孩子需要人帮他作出决定时;当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时。可见,父母应该客观地批评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批评。

  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让孩子乐于接受批评呢?

  第一,批评孩子态度要和善。

  现在的孩子往往服软不服硬,如果父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被压制,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父母的态度和善一些,和风细雨,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第二,批评孩子最好避开人。

  孩子也有自尊心,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往往会让他感觉没面子,从而产生抵触父母的心理,甚至会当众顶撞父母以找回他的尊严。在孩子遇到问题或犯错误时,有智慧的父母要在家里单独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第三,批评孩子对事不对人。

  父母要注意,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且着重谈如何改正,千万不能因一件事而全盘否定孩子,更不能因此涉及到孩子的人格问题。

  第四,批评要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如果需要批评他,父母就应该及时批评。如果等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再批评的话,孩子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也难以接受,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第五,批评应点到为止。

  父母要注意,批评孩子应简明扼要,要批到点子上,只要孩子领会了批评的意思,就应该适时而止,千万不能喋喋不休,穷追猛打,否则,孩子就会反感。

  总之,只有客观地批评孩子,不要故意处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诚恳、关爱与尊重。这样,孩子才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批评,听进父母的意见。

亲子沟通小贴士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说:“母亲对孩子们的批评,同父亲一样,总是建设性的,从来也不是压制性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最大的支持者,总是出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是的,只要对孩子的批评是合理客观的,是建设性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从而比较乐于接受。

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

   

   有一位农民,没上过学,但他的女儿考上了一所著名外国语大学,儿子考上了一所重点理工大学。当有人问起他的教子方法时,他说,他没有什么教子方法,他只是每天都学习,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知识太少,所以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

   这位父亲说,白天他在田里干活,晚上就在家里与孩子同步学习,他先让孩子给他讲习一遍学习内容,然后孩子们开始写作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解答的方法。这样一来,他提高得很快,学到了很多知识。让这位父亲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提高得更快,学习劲头也非常大,成绩竟然也一直名列前茅。

   他还说,这样不停的学习,让他成了一个有知识的人,他种的田收成就比别人好。更重要的是,在不经意间,竟然也教育了孩子,而且他与孩子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这位父亲的“不教之教”之所以成功,就是他给孩子做出了学习的榜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习型”父亲。他渴求知识、热爱学习,却也在身体力行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这才是真正的一举两得。

   今天是信息时代,一味模仿陈旧的教育方式,当“警察式”父母,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无法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而解决之道就是要做“学习型”父母,学习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想当“学习型”父母谈何容易。

   其实,“学习型”父母并不是要求父母拥有渊博的学识,或是成为家庭教育专家,也没有必要掌握非常系统完备的家庭教育知识,而是让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广泛而健康的兴趣、懂得为孩子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所以,做“学习型”父母并不难。

   事实证明,做“学习型”父母的意义不仅限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有利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全面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时代要求父母与时俱进,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学习型”父母,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做学习型父母,要时时想到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要多读一些家庭教育的名著,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教育方法,鉴赏比照自己的家庭教育,并适时修正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才能与孩子做无障碍的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研究表明,父母爱学习,就会建立“学习型”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会相互影响,而且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比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这样,父母与孩子就会共同成长。当然,亲子沟通也就不会有任何障碍了。

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一个外国的妈妈领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欢迎客人的晚餐,告诉大家,晚餐准备的是西餐。8岁的女孩一听:吃西餐吗?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一个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没想到朋友的妻子做的西餐很好吃,冰激凌也很诱人。一端上来,8岁的女孩眼睛都亮了,直嚷着:“我也要吃冰激凌,我也要吃冰激凌。”但是主人在做的时候是按份做的,做的份数正好,并没有女孩的份。朋友的妻子就想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孩子。

  没想到外国妈妈说:“NO!我的女儿刚才说过她不吃冰激凌,她今天就不能吃冰激凌。”可8岁的女儿一个劲地说:“我要吃冰激凌,我特想吃冰激凌。”朋友的妻子心软了:“给她吃吧!孩子嘛,经常说话不算话。”

  可是外国妈妈仍然坚持说:“NO,她自己说不吃,她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今天她不能吃冰激凌的。”

  

  这位外国妈妈非常理智,可以想一下,当孩子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后,记忆就会很深刻,他以后说话就会很注意,就会很慎重,不会再随便乱说。孩子在体验中长大,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说的就是这这个道理。

  所以,父母应该向这位外国妈妈学习,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自己承担做事的后果,不能轻易让他否定自己说过的话。只有切身的体验才会难忘,才是对孩子深刻的教育。

  不可否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到了纵容的地步,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会说一声“不”,而会一味地满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一位母亲曾发出这样呼喊:“中国的父母哪一天能学会对子女说‘不’啊?这一天早点到来,人间的悲剧或许会少点。”今天有多少孩子能为父母着想,又有多少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呢?也许,这就是不对孩子说“不”的结果吧!

  一位教育专家曾指出,父母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在培养孩子独立理性生活以及对家庭责任感方面的完全失败。今天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实际上是在扭曲孩子的人格。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是不能做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威廉·达蒙曾说:“娇惯的危险在于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中心和自我关注,这是导致他心理疾病的诱因。他会坐在那里焦虑,而不是想方设法改变这个世界。”所以,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要通过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延迟满足,面对挫折有韧性,要诚实,有同情心。

  所以,为了孩子能真正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学会平静地对孩子说“不”。当然,在对孩子说“不”时,一定要给孩子说明真正的理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能随便编造借口骗孩子。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说了“不”就应该坚持,不能对孩子妥协或让步。否则,父母就会失去威信,还会让孩子染上不守信的坏习气。

  

亲子沟通小贴士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说“不”比迁就孩子更有影响力。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与爱护。对孩子说“不”可能会招致孩子大哭大闹,但他在反抗的同时会意识到父母的尊严与权威。

有时候需要向孩子学习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过50岁生日那天,儿子送我一件礼物——他亲手将我家的电脑升级,装入语音录入软件。

  在儿子的指导下,我乖乖地坐在电脑前,学习语音录入。

  “专心,别走神!”

  “自然点儿,就像平常说话一样……”

  “不行,您感冒了,鼻音太重。妈妈,您需要重新录……”

  面对电脑,我是一个小学生,儿子却俨然是一位严格而耐心的老师。

  想起几年前,我还可以做他的老师,而今,他利用知识的优势以及所享有的信息、技能,使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不得不老老实实拜他为师。

  能者为师。拜孩子为师,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

  

  卢勤认为,拜孩子为师,好处很多。一是能使大人变得年轻。好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激活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是能使孩子变得自信。能够做父母的老师,让父母听自己的,这是多么神气的事情!孩子自然会从心里发出“我能行”的正信息。三是能使亲子间的感情增进。父母拜孩子为师,就自然会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反过来会更尊重大人。这样,家庭气氛会变得更加和谐。

  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学习十分重要,所以都要孩子好好学习。但遗憾的是,父母却在很多方面落后了,比不上孩子了。尽管这样,很多父母也不愿意向孩子学习,他们甚至认为向孩子学习就失去了家长的威信。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孙云晓曾这样说:“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可见,如果父母不会向孩子学习,则是不明智的表现。

  傅雷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他就特别善于向孩子们学习。他的长子傅敏这样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亲也在不断改进他的教育方法,他说在我们两个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他也说过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我们之间的融洽交流:‘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现代社会,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懂得的道理甚至比父母懂得还要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父母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思想灵活、反应快,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时,就需要父母在某些方面虚心向孩子学习,这样,不仅父母能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还能通过向孩子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从而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时候,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老师,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会更加自信,也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应该注意,向孩子学习,应该是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认孩子的长处与优势,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落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儿子,教我用用这个MP3”、“孩子,这个电脑怎么用”等这种简单的“讨教”上。有一位父亲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非常坦诚地说:“孩子在许多方面做得都比我好。”这样的家长才会真正虚心向孩子学习。

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诗人、民主战士。有一次,他因为心烦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在外屋的二儿子立雕看到了,他就挺身出来,说父亲不应该打小妹,而且还上纲上线地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

   开始,闻一多只是一愣,***沉思了一会儿后,他走到立雕的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想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我错了。不过,我也希望你们以后能够记住,将来千万不要再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的孩子。”

   闻一多敢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使这位父亲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显得特别高大!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在漫漫人生路上,谁能一点错误不犯呢?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难免会犯错误,这时,父母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正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人在家里做错了事之后不承认错误,尤其是做父母的,做错了事情之后,更不愿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些父母认为,如果向孩子承认错误,就会纵容孩子,就会失去家长的威严与面子。

  其实恰恰相反,当父母错了却要强迫孩子服从,或是孩子受到父母不公正的对待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反抗行为,孩子也难免会对父母的教诲产生疑惑。久而久之,对父母的正确教诲,孩子也会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害了孩子。

  实际上,父母如果能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正是父母的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他就能学会明辨是非,而且因为父母敢于承认错误,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的信任,就会谅解父母,也会更加尊重与佩服父母,同时也能体验到与父母平等相处的美好,从而愿意与父母亲近。

   父母一旦做错了事,一定要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真诚道歉,这也是显示父母与孩子做知心朋友的真诚一面。其实,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受到父母的错怪或冤枉。因为孩子的世界往往敏感而脆弱,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较较真,何况是被父母冤枉!冤枉孩子时应该道歉,这样才能安抚他委屈的心情。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与父母做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父母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就会感动孩子,可见,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如果错了,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实在是一件好事,除了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与自尊外,也会更容易与孩子相处。如果父母做错了,冤枉了孩子,或误解了孩子,还给自己找理由开脱的话,就会违背做人的原则,也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阻碍亲子沟通。当然,父母承认错误也需要实事求是,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大题小做,要把握好“度”。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甘地的母亲不爱说话,但她懂得用行动教育孩子。每到节日,她就带着小甘地到寺院去,寺院外面挤满了贫穷的人们,他们在等待富裕人家的布施。

  母亲把钱递给小甘地,再由他送到那些等待布施的人们手中。甘地接过钱,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把钱给他们呢?”

  “孩子,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妈妈,可以用这些钱给我买玩具吗?”

  “帮助别人是件大事,买玩具是小事,你愿意做大事还是小事呢?”

  “当然是大事了。”小甘地很听话地把手中的钱送给了那些贫苦的人们。当接受布施的人们向甘地道谢时,小甘地内心充满了喜悦。母亲看到小甘地很高兴,又担心他会因此而自我陶醉,就对他说:“孩子,当别人感谢你时,你千万不要居功自满,不能因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骄傲。”

  “为什么呢?”小甘地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

  “因为帮助穷人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只不过是把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东西还给别人而已,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母亲身体力行的教导下,甘地学会了平和、谦逊,这些对他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身为父母,有一种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不是整天唠叨着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也不是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是直接用行动与孩子沟通,这是最直接而且也是有效的方法,因为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监视”下,身为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骗过孩子的眼睛,要求孩子做到时自己首先要做到。

  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之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所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父母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和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以可以让父母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动权。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作为认同的对象。可见,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这个神圣而重要的角色,怎么对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注视着,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要比说什么样的话更有力量。做孩子的好榜样吧,因为身教永远胜于言传。

亲子沟通小贴士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因为父母本身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可见,父母坚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

  

允许孩子指正你的错误

  张萌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孩子这么小就有这么好的爱好,妈妈十分高兴,所以,只要有好的书,妈妈一定帮张萌买回来。妈妈常对张萌说:“书教给你很多知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爱护书籍,知道吗?不要随便借给其他的同学。”

  张萌有个好朋友叫王萍,那个女孩的家境不是太好,但是也和张萌一样,特别喜欢看书,所以,王萍经常跑到张萌家里一起看书。不过,今天王萍生病了,张萌觉得她一定非常寂寞,就把自己的书借给了王萍看。

  回到家里,张萌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可妈妈却因为这件事数落了张萌一顿:“你怎么不听我的话?不要随便借书给别人看,要是她不还你怎么办?”

  张萌认为妈妈这样说自己的朋友,就是不尊重自己,所以她就回嘴道:“谁说王萍不还的,您不要这样说我的朋友。”这下,妈妈怒了:“怎么啦?还说不得了?”张萌说:“随便说别人的朋友不好,这是不对的!”

  妈妈这下可是真生气了,她嚷道:“你居然敢批评起我来了?啊!”张萌没有做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父母与孩子对话重在平等,孩子有错,父母应该批评指出;同样,父母有错,孩子也可以批评指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实现有效的教育。所以,父母有错时,一定要允许孩子指正。

  很多父母之所以与孩子有矛盾,产生对立,就是因为父母强权压制孩子,自己犯了错误不允许孩子提出来。上面故事中,母亲的“你居然敢批评起我来了”,就是一句压制孩子的话,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你妈妈,你有什么资格来批评我?”父母以此来制止孩子的继续批评,进而维护自己的权威。

  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会削弱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给孩子留下不讲理的印象。因为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强权父母,更不会接受父母对错误的掩饰。相反,那些在孩子面前并不掩饰错误的父母,往往更会得到孩子的拥戴,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也往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正在成长,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父母犯了错误而不允许孩子指正,还要求孩子服从,很可能就会让孩子变得懦弱,畏惧权威,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念,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避免使用权威。当孩子指正你的错误时,应该虚心接受,并应该感谢孩子的及时指正,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与父母的平等,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允许孩子指正父母的错误,这种平等的双向交流不但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还是父母会教育孩子的重要标志。孩子敢于指正父母的错误,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言行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所以,父母应该“闻过欣”才对。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有错时,父母不要拿权威压制孩子,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父母也有错时,也要允许孩子指正,进而检讨与反省自己。父母在孩子面前犯错误时,千万不能以“你居然敢批评我”来压制孩子,应该欣然接受,并改正错误。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更容易建立。

控制你的愤怒情绪

  一天晚上,父子二人在家看电视,儿子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电视上,而是玩弄爸爸平时钟爱的烟灰缸。从一开始,父亲就劝阻孩子的行为,但随着对电视的关注也就不再说了。

  突然,儿子没有拿稳烟灰缸,烟灰缸滑落了下来,在地板上摔成了碎片,儿子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时候,爸爸也愣了一下,但随即就本能地踹了孩子一脚,孩子惊慌地一躲,一溜烟地跑出了家去。

  望着孩子离家的背影,父亲没好气地大声说道:“你滚吧,出去了就别回来!”儿子的眼泪立即掉了下来。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亲说出这句最后“通牒”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战。

  但孩子却没法应对。当然,他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就会显出自己的软弱,留在家里就好像是屈辱!那就没有什么自尊可言了!所以,孩子就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孩子真的离家出走了。

  

  在与孩子相处时,不管任何情况,父母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不要用过激的言语来企图化解矛盾,强迫孩子改正。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矛盾或分歧,父母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就算是批评孩子,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爱与关切,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即使一时化解了矛盾,最终也会于事无补。

  所以,父母在处理亲子矛盾时,一定要理智,掌握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化解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才有利于孩子成长,也有利于亲子关系向前进一步发展。

  父母应该知道,愤怒是懦弱的表现。与孩子一起相处时,很多父母总是尽量忍耐,可最终还是会让自己的坏脾气爆发出来。要知道,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举动就像失去了头脑一样。尽管父母不喜欢对孩子愤怒,可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在控制不住时,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随意辱骂……等这一切结束时,父母又会感到自责。

  所以,无论如何,父母都应该控制情绪,不要再让这样的戏上演。那么,怎样才能让情绪平静下来呢?父母不妨试一下这样的方法:第一,保持冷静宽容的心态;第二,在愤怒的开始就要抑制怒气;第三,注意做一些松弛训练,比如做深呼吸,然后慢慢在心里由1数到10;第四,通过离开事发现场、短暂的休息等来转移怒气;第五,学会正确地自我暗示;最后,善于用幽默来化解矛盾。当然,还要时常反思,除了生气,还有其他解决的办法吗?

  父母要永远明白一点,愤怒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大,会让亲子之间的距离增大。只有父母的情绪稳定了,孩子才愿意接受,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沟通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亲子沟通小贴士

  有些时候,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愤怒,于是就会爆发出愤怒的情绪,这会给孩子留下很差的印象,孩子会认为父母发脾气是无能,会认为父母不慈爱,不是真正关心他们,就会在心理上排斥父母,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控制愤怒情绪。

  

不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

  在舞蹈课上,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突然不跳舞了,在舞蹈室外的妈妈忍不住走进去,询问原因:“你为什么不跳了?啊?你到底想怎么样?你真是让妈妈操心啊!”

  妈妈这样的问话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孩子反而哭了起来。没办法,妈妈只好把哭着的孩子带出了舞蹈室。

  孩子出来后,外面的妈妈们立刻围住孩子和她的妈妈,她们对孩子又是劝,又是哄,又是教育。孩子的妈妈也在一旁不断地说些教育孩子的话,当然也有批评孩子的话。可孩子一句也没听进去,而且越哭越厉害,一直到下课也没有再进舞蹈室。

  至于孩子为什么突然不跳了,她们却一直没有问出个结果。

  

  相信很多父母都很能理解这位孩子的妈妈以及周围妈妈的感受,她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在孩子看来,大家的劝告与教育,就像是在批评她,像是让她当众出丑一样,孩子的感受那些妈妈们考虑了吗?

  对于舞蹈课上的孩子,她的母亲完全可以尝试用眼神、手势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暗示;也可以用冷处理让孩子自己去调整,等下课后再去找孩子谈;还可以把她带到没有人的地方,问明原因再进行教育。

  教育专家一直建议:“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这句话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真正落实到教育孩子的实际中去,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尽管如此,父母也应该力争在孩子犯错误时,避开他人再批评孩子。因为当众批评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他失去自信心。当孩子出现错误时,父母应该多理解她,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不妨先听听他的想法,帮他分析问题,从而慢慢解决问题。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株幼苗,需要小心呵护,父母在注意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人说:“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当众批评孩子只能让他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这样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人之所以变成了醉汉、赌徒、乞丐和盗贼,都是由于失去了自尊心的结果。父母经常絮叨孩子的过失,就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不正确的。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短处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会让他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父母越不宣扬孩子的过错,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也许这些原因在父母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眼里,那可能就是很严重的事,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父母如果不了解原因就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很难与孩子再继续沟通下去。

亲子沟通小贴士

  很多父母误以为当众数落一下孩子,会对孩子有一种“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有时候明知自己错了,可面对父母对他的当众批评,他嘴上就是不肯接受。这时,父母大可不必一定要“立竿见影”才行。只要孩子心里明白了,就不妨给他一个下台阶。这样,孩子会在心中感激父母,从而改正错误。

  

请给孩子留点面子

  5岁的伟杰请他的朋友成宇来家里做客,他想好好招待一下成宇。于是,他就自己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很重的牛奶罐,准备给成宇倒一杯牛奶,但是牛奶罐实在太重了,结果他把牛奶洒了一地。

  “你把牛奶倒翻了!”成宇尖叫起来。

  妈妈看到伟杰的泪水涌了上来。虽然她一再地告诫伟杰要喝什么告诉妈妈一声就行,但他还是没有听话,这已经是一星期来的第三次了。然而,妈妈没有说什么,她不想扼杀孩子的独立性,也不想让孩子在朋友面前丢面子。

  “喏,”妈妈平静地把一块海绵递给伟杰,他不吭一声地接过去,擦干了洒出的牛奶,和成宇一块去玩了。

  成宇走后,妈妈对伟杰说:“我知道你想自己倒牛奶给成宇喝,但是牛奶罐对你太重了,所以你需要妈妈帮你忙。你看下次我们怎么做才好?”

  伟杰想了一下,很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下次我们一块倒,但你只能帮我,不能替我做哦!”

  这位母亲当时十分冷静,没有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责骂他,而是把自己当做了孩子的“盟军”,于是解决了问题。其实,这种双赢的结局就是因为给孩子留了面子。

  给孩子留面子,就是让孩子能从容地摆脱尴尬的境地,父母既不与他对抗,也不对他加以评判,这种方法是亲子“斗争”的消除剂。

  孩子最害怕的是失去尊严,也就是面子。对待孩子,没有比保护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点面子。卢勤曾说:“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头,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严。当你知道孩子偷了东西,但还不能确定时,请你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冤枉孩子;而当你已经有证据确认孩子犯了错误时,请一定给孩子留点儿面子,孩子会为此感激你一辈子!”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写过一篇文章《橘皮》。文章记述:梁晓声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经济非常困难,他的父亲又患了哮喘病,咳得很厉害。他听说橘皮能治哮喘病,于是就偷偷拿走了教室窗台上晾的干橘皮。老师发现了这件事之后,一直替他保守秘密,没有对别人说起过。梁晓声说,他从内心里十分感激这位老师,这种感激之情一直持续到现在,鼓励着他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社会。

  给孩子留面子,父母还应该尊重孩子的友谊圈,也就是要善待与尊重孩子的朋友。很多父母都不能尊重孩子的朋友,比如,当孩子的朋友找孩子出去玩时,父母往往会擅自作主:“××(自己孩子的名字)不去,他要学习!”虽然父母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他会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父母在孩子的朋友的面前责备、批评他,等于向孩子的朋友表示他没有独立的能力。这样,孩子当然会感觉很没面子。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孩子有时候还会故意不听话。

  父母还应该了解一点,当孩子的朋友发现他事事都不能做主,就不再愿意找他玩耍,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需要,也就是孩子的朋友提出的要求极不合理,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避免当着他的朋友的面进行,这样孩子才会容易接受。当然,父母也不应该当着他人的面揭孩子的“疮疤”。否则,孩子损失的是面子,而父母损失的则是影响力。

  孩子交朋友,父母不能太功利,不要认为孩子的一切都必须围绕着学习。孩子交朋友应该是广泛的,目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只要是正常朋友,他们在相处中各自都能有所收获。作为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朋友圈。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如果父母忽视孩子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就会让孩子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会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敌对和紧张情绪,甚至会引发悲剧。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给他留点面子,让天真活泼的孩子始终与快乐相伴。

不当孩子的面说别人不好

  魏巍与同学们和朋友聚在一起时,总是喜欢谈论别人,对别人评头论足,说人家的坏话,有时候甚至会把他人贬得一无是处。魏巍用语尖酸刻薄,一点儿芝麻大的小事她也能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地说呀说。

  一天,魏巍的小姨碰巧听到她正在乱说别人的坏话,于是就批评了她,可魏巍说别人坏话的毛病却一直没有改。直到有一天,小姨又批评魏巍,魏巍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妈妈也这样,她也天天说别人的不好!”

  小姨这才意识到,原来是父母惹的祸呀!

  

  可见,父母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别人的是非,诽谤或辱骂别人的话,就会对孩子将起到极坏的示范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就会沾染上这种恶习,而且还会陷入打击报复的情绪之中。

  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语言卫生”,这是言行“为子师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孩子说的刻薄的话、坏话往往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与别人发生矛盾时的态度与采用的方法,也会影响孩子以后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方式。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的举止。”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因为在这些方面,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父母在与人相处时,一定也要注意友善,千万不要任由自己的习气,对他人大加贬低,说人家的坏话。父母不但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坏话,就是自己与妻子或丈夫,甚至父母、朋友也不能说别人的坏话,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父母发现孩子有乱讲别人坏话的毛病,一定要及时教育、引导、矫正,要让孩子知道,他必须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乱讲别人坏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高雅健康的文化环境,自己首先不乱讲别人坏话,要多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另外,作为父母,还要注意,不能对老师做否定的评价,更不能说老师的坏话。即使老师真的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父母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责怪、责骂老师,应该找机会与老师当面或电话沟通。

  在孩子眼里,老师是有威严的;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做尊师的榜样,如果父母随意对老师做不好的评价,比如,说老师的水平太差,这样就会直接影响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孩子也可能以此为借口,厌恶学习,消极应付,缺乏主动精神,对学习放弃努力。

  父母要知道,孩子自主分析和判断力还不成熟,父母对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的评价与认同,个别学生之所以不尊重老师,甚至对老师进行诽谤和人身攻击,往往就是承袭了父母的观点。

  当然,父母也不要轻信孩子的话,比如孩子说老师偏心,对他不好,这样的观点也许是孩子一时的误会,也许是孩子不愿意学习的借口,也许是其他同学对他不经意的传达……父母千万不能当真,更不能以此来否定老师,偏袒孩子。否则,就很可能助长孩子的坏毛病,或正好给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借口。所以,父母一定要耐心与孩子沟通,必要时,应该与老师沟通,不能任由孩子的情绪与习气。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高雅的语言文化环境,注意自己的语言,千万不要随意对别人评头论足,更不能说别人的坏话,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作者:张振鹏类型:现情状态:已完结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失败的、无效的,就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方式是消极的,他们习惯用命令、教训、呵斥、指责、责骂的方式去沟通。今后一...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