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资讯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全文免费阅读 易卜生萧伯纳目录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全文免费阅读 易卜生萧伯纳目录

时间:2020-04-16 08:19:13编辑:傲珊

男女主角是易卜生萧伯纳的名称为《成长比输赢更重要》,这本小说是知名作者孙豆豆写的一本出版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不需要成为“最出色的”,但要做“最好的自己”。所谓“最好的自己”,即无需和别人比较“第一”、“第二”,只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首要任务是做自己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CHAPTER 8 你的青春你做主,平 衡度过躁 免费试读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较为激烈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等因素,青少年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容易导致心理失衡,需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把握友情和爱情的界限

“和他认识是在升入初中以后,我们之间似乎有很多共同语言,很容易聊到一块儿。所以,接触时间不长,我们就成了好朋友。聊天、嬉戏、打闹……我们做一切好朋友都可以做的事。可是,不久之后,关于我们俩的风言风语就在班上传得沸沸扬扬。一开始,我还能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去面对,辩解我们之间是正常的朋友关系。但我也不是木头人,时间长了,我也变得不太自信了。难道我们之间真的是‘爱情’吗?”

许多少男少女在两***往中都会产生类似的困惑,该如何对待呢?

要分清爱情和友情的界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

友情,词典上解释为“朋友间的交情”。它是有相似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的人的一种彼此关心、相互帮助的感情,是个人之间强烈而深沉的情绪依恋。它不分男女,也没有范围和年龄的限制。

友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排斥他人,可以是三五人或更多的人形成的朋友关系。这种友情可以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久的。友情结束不对彼此造成心理伤害,因为友情是多元化的。例如,中学时代结束了,中学同学间的友情可以结束,也可以持续。不少同学在大学里又会有情谊更深的朋友。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

文学大师歌德是这样形容它的:“若要说出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若要说出人心中所有的爱慕和喜悦,若要说出高天和大地,只有一个词,沙恭达罗啊,只要提你的名字,便说尽了一切。”

多少世纪以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一直在试图编织更活泼生动的语言、更美妙动听的歌曲、更萦回感人的故事,来不知疲倦地歌颂爱情。爱情打破了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可以说,只要光仍在草地上歌唱,风仍在丛林中奔驰,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圣瓦伦丁节的玫瑰便永不凋零……爱情是一种感觉,而且是一种真正恒久持续的感觉,而不只是一时的情绪,不会只单单地流过你、穿越你,然后就

消失。它是很强烈的,是你能够自内心感受到的,它会将你的心带到那个

你所爱的男人或女人那里去。你会渴望听到他呼吸、看到他对你微笑、想

象他正望着你,而且望着你的同时他也感到无比幸福。你也会想触摸他、

抚慰他,也希望他抚慰你。当你内心有这种感觉时,你就会觉得生活更美

好,并且迫切地相与爱人分享这种快乐。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容易说明白,

但是爱情却不是,它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最神秘的是,它的开始和结

束,永远让人预测不了!

爱情与友情的本质区别有两点:

首先,爱情具有排他性,而友情则不排斥他人。也就是说,当两个人

相爱之后,他们彼此便有了一种约束,不能再与其他异性有密切来往。同

时与多人保持爱情关系则被视为不道德。实际上,与多人同时共有爱情的

完整内容,也是不可能的。应当说,对于恋爱中的成熟异性,这是一种传

统的要求,但对于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却很难做到。因为青春期的心

理特点,喜欢张三,也可能欣赏李四,并且都有着充足的理由。这是因为

他们还没明了爱情的真谛。

其次,爱情追求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的誓言是“海枯石烂不变

心”。因为控制不了青春期内心波涛汹涌的变化,青少年的兴趣随时都可

能转移,这一点也很难做到。

异性相吸,在青春期尤为明显,这是天然合理的现象。说异性相吸是

符合逻辑的,但说异性相吸必然产生恋爱关系,却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逻

辑。异性友情与恋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恋爱植根于异性友情,但友情不

一定都发展为恋爱。

对于青少年来说,友情与爱情相比,既能渲泄情感,满足心理需求,

又可避免越轨行为。因为,爱情如酒,容易让人痴醉癫狂;而友情似茶,

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宽容的友情给了青少年自然成长的空间,也给了他们

自由比较与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相互观察了解,彼此倾吐肺

腑之言,这实际上就是品味人生。当然,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有了漫长

而深厚的友情为基础,有意者上升为爱情,便是春去秋来到了自然收获

的季节,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无意于爱情者,也完全可以道一声“珍

重”,继续彼此的友情之旅。

珍惜友情,慎言爱情。你想过一种轻松的生活吗?那就选择友情吧,

因为友情会让人轻松。

你想多交一些朋友吗?那就选择友情吧,因为友情会使你朋友众多。

别跟自己的长相过不去

很多人都喜欢琢磨自己的长相,爱对自己品头论足。可这一“品”一“论”,便引出许多人的无限烦恼。

李雪刚满15岁,恐怕现在跟她最亲密的要算她那面小镜子了。每天只要一有空,她准把小镜子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李雪长得并不难看,起先她也是抱着一种自我欣赏的态度来照镜子的。不过日子一久,她就开始对自己的相貌“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她发现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过小了,而嘴巴又太大……这样每日照镜子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顾影自怜了。她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遗传给了自己,让自己没“脸”见人。为此,她心中总升起一阵阵的惆怅……

李雪这样的事例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认识自我并急于肯定自我的人生阶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常常被成人忽视。青少年觉得自己的外貌几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关系着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与尊严,因此容不得半点“差错”。因此,他们才会“吹毛求疵”地研究自己的外貌。女孩倍加关注自己的长相、身材和皮肤,她们特别爱照镜子,不是嫌自己鼻梁太低,就是嫌自己额头太窄,甚至觉得发胖是一种病态。而令男孩经常忧虑不安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身材不够高大,脸上长痘,体重超重,等等。尤其是他们常把身材高大与男子汉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所以身材矮小的男孩常常有着强烈的自卑感。这一切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体态意识”带来的烦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尔兹曾指出:青少年对外表所产生的烦恼,其心理障碍大都是在脑子里存在着一种“幻想式的丑陋”。据他对美国中学的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约有90%的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这说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较高。特别是一部分青少年,总以一种极度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点“丑”无限地加以夸大。

人在相貌的问题上极易受自我暗示的影响。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点不对劲,以后就会越看越不对劲,如此将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

李芳是个上高三的女孩,刚上初中时她隐隐地觉得自己的鼻子有点“扁”(实际上相当正常),从此她的鼻子就开始不得安宁了。每天一有空就要照照鼻子,越照越觉得自己的鼻子有“问题”。于是,她“发明”了一种简易的“隆鼻术”——用手反复地捏鼻子。她是上课捏,下课也捏,就这样整整捏了六年。结果本来一个挺美的小姑娘被捏得鼻子不是“鼻子”——肿胀发炎了。

确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因此,对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其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听、不信、不制造。一句话,不给自己找麻烦。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透出生机勃勃的美来。每一个正为自己的外貌而苦恼的人,都请记住:“别跟自己的长相过不去!”

让青春痘不再讨厌

晓风有个小烦恼: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脸上竟然莫名其妙地长了一些小痘痘。有的甚至还可以挤出一些白色的东西,怪难看的。天气热的时候,脸上还像抹了一层油似的,特别不舒服。过去最喜欢的一些食品,现在我都不得不‘敬而远之’了,例如巧克力。否则,第二天照镜子时,又该忙着数不知道从哪儿冒出的该死的痘痘了!好羡慕那些吃什么皮肤都很好的人!”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青少年发现原来光滑的脸上长出一个个小红疙瘩,这就是“痤疮”,也叫“粉刺”或“青春蕾”,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容易患此病,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青春期的标记。那么,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医学角度上讲,主要是由于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在人的皮肤内有一种皮脂腺,经常向皮肤外分泌油脂,从而来保持皮肤的润泽。而面部是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在青春期,由于受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的分泌功能变得十分活跃,皮脂的分泌量增加,油质的黏稠度也增大,如果浓稠的皮脂堵塞毛囊口,大量的皮脂就不能排泄出去,从而积聚在毛囊口,时间长了,皮肤上就会鼓起一个个小疙瘩,轻轻一挤,会冒出白色豆渣样物质,这就是“痤疮”。痤疮里面是脂肪颗粒,如果用手挤掉以后,该处就会出现一个小孔。也有的堵塞物质经空气氧化及灰尘污染后变成黑色,俗称“黑头粉刺”。也有的由于细菌入侵,使毛囊口周围皮肤发炎,形成圆锥形的小红疙瘩。痤疮还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而发炎,产生丘疹、脓胞、囊肿等,愈后一般不会留疤痕。痤疮好发于脸、胸、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以脸部最为常见。

痤疮只是青春期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暂时现象。随着青春期发育的完善和体内雄激素恢复到正常,痤疮会自行消失。但由于痤疮影响面部美观,有些人脸上长了之后,精神上感到很苦恼,就用手去挤,其实这样做很不妥当,用手去挤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炎、化脓,感染化脓的部位愈合后会在皮肤上留下凹坑,成为永久的遗憾。所以,如果痤疮发生在面部的危险三角区,一定不要用手去挤,因为细菌可通过“三角区”丰富的毛细血管进入颅腔内,可能引起脑膜炎,这是十分危险的,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其实,痤疮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在预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法:

1.注意皮肤的卫生

平时用香皂和温水洗脸,洗去油脂和灰尘,以防皮脂腺堵塞毛囊。但洗脸次数也不宜过多,视油脂多少而定,洗后也不要用油性的化妆品擦脸,尤其不要用香脂擦脸。另外,如果每天晚上都要和你亲密接触的枕套和床单不干净的话,很容易滋生细菌,这些细菌和油脂结合就会形成青春痘。

2.饮食要清淡

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或甜食,因为含油高、含糖多的食物容易使皮脂腺分泌较多的油脂。

3.防晒

常被阳光直晒不仅有紫外线的伤害,也会令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活跃,阻塞毛孔,加速发炎。

4.坚持早睡早起

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是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应

当严格遵守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12点前必须上床睡觉。

在治疗方面,可服用消炎药物,如四环素可以抑制“痤疮棒状杆菌”

的生长,减少游离脂肪酸,不过用量多少应遵照医生的嘱咐。局部可使

用3%的硫磺软膏、复方硫磺洗剂或5%的硫磺霜。如果重痤疮或严重发炎

时,则须用抗菌素治疗,但切忌自己不要轻易尝试。

一般的痤疮并不影响健康,它是随着青春期的发育而产生的一种自然

现象。青少年如果长了痤疮,不必过于苦闷,保持平衡的心态,积极地面

对青春的小痘痘,微笑度过青春的每一天!

不要沉迷于网络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后悔。”这句话是对迷恋互联网的青

少年的“最佳写照”。

走进街头的网吧,常常见到许多青少年畅游于网络,或看网络小说,

或玩网络游戏,或聊天,或看在线电影,等等,个个都是不亦乐乎、忘乎

所以的样子。现在是信息时代,因特网已经成了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

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会上网简直就像会吃饭一样,成

了人生必备技能。然而,正处于青春期的朋友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很容

易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甚至严重危害身心发育。像“某中学生

整日泡在网吧不上学不回家被学校开除”“某男孩连续几日上网悴死在网

吧”“某中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跳楼身亡”等让人心痛的事例屡见不鲜。

你也很喜欢上网吗?你是不是已经上网成瘾了呢?据心理学专家研

究,判断上网是否成瘾可参照如下标准:

第一期:“接近成瘾期”

“接近成瘾期”有下列明显特征:每天必上网打游戏;一放学就进入

网吧或回家上网打半小时至1个小时游戏;回家吃完饭,先要上网打一会

儿游戏再去做作业;一天不上网就会有点心神不宁。

第二期:“轻度成瘾期”

“轻度有瘾期”有下列明显特征:非常喜欢上网打游戏或聊天;每天上网打游戏或聊天约2个小时;不上网会出现焦虑状态,如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等。

第三期:“重度成瘾期”

“重度成瘾期”具有下列明显特征:将上网列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上网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网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状态,有的甚至会出现生理上病态反应,如颈背肌肉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头发胀、肌肉抽动等。

如果你已出现网瘾症状或已“中毒”较深,不要惊慌,据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大部分人会在上网的第一年成瘾,日后逐渐消退。对于症状最轻的网迷(一天上网4~5小时,一周上网次数达4~5天以上),用心理指导便可达到治疗效果。对于因学习失败而迷上网络的青少年,要给他们成功的体验,用丰富而充满希望的生活代替网络。对于症状严重的青少年,药物治疗十分必要。患了网络成瘾症,人就进入病态,常伴有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和强迫症。这时就要进行以药物为主、心理引导为辅的治疗。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都是针对具体症状,有抑郁症就吃抗抑郁药,有强迫症就用治强迫症的药。

下面几个自我控制方法,青少年朋友们不妨一试。

1.参与法

如果你沉迷于网络游戏想自拔而不能,不妨邀家长一起玩网络游戏,培养共同语言。这样家长可以有效地帮助你控制游戏时间,抑制网瘾。

2.转移法

中国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根源在于没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都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压力苦不堪言地攀爬书山独路。不妨自我转移兴奋点,比如勤练书法、画画、登山、打篮球或者踢足球等,也可起到一定的抑制网瘾作用。

3.限制法

狠下心来,主动请家长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比如可以签订协议,限制时间为每天晚饭后1.5小时,周六、周日3个小时等等。

4.设置法

咬着牙将电脑搬出自己的卧室,最好放在客厅或者父母的房间。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上网时间。

从根本上讲,找出沉溺上网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恢复到正常

的现实生活中来。另外,不能因为有人上网成瘾就否定网络,因为网络上

有丰富的知识和资源,懂得利用网络,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好处。青

少年要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助力。

警惕“躯体化障碍”

戴安娜在婚礼的前一夜,收到了查尔斯王子送给她的礼物,是一枚刻

有查尔斯名字的戒指,还附有一张情意绵绵的卡片,上面写道:“当你出

现时,我会为你感到骄傲,明天我在教堂等你。在观众面前别紧张,要敢

于正视他们。”

这张卡片虽然有助于抚慰戴安娜的不安,但还是不能完全平息几个月

来郁积在她心中的苦恼。那天晚上,她吃了好多的食物,然后病倒了。这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紧张的生活气氛和环境所致,但王子与卡米拉互

赠礼物一事也是她患神经性贪食症的一个因素。这种病在以后的岁月里对

她的身体损害极大。

在戴安娜日后的宫廷生活中,冲突、焦虑、痛苦、忧郁始终伴随着

她。而常常需要吃进大量的食物,甚至要溜进厨房寻找食物来快速地填入

腹中,也成为她个人生活的一大特点。

经医生检查,戴安娜患上了一种被称之为“躯体化障碍”的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在青少年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徐飞是某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进入高三以后,他觉得自己得了一种怪病:老是感觉有一股气流在体内漫游,游到头部出现头昏脑胀,游到胸口出现心慌气堵,游到腰背出现腰酸背痛,游到腹部出现腹痛腹泻,游到下腹部出现尿频尿急。他先后看过中医西医、内科外科,做过各种检查,都查不出毛病,做过各种治疗,也都不见效。最后到了神经科,医生说他是“躯体化障碍”,应该看心理科。徐飞认为自己没有心理疾病,怎么要看心理科?但是,病急乱投

医,他还是带着怀疑的心情去了心理科。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在医院经常会遇到很多病人向医生诉说自己身体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来就诊之前虽然曾在某某医院检查过,没有发现异常,但还是不放心,觉得还是应该再来医院看看。

心理医生分析,上述几个例子之所以会出现“躯体化障碍”,是因为在学习或工作、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出现了心理问题,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躯体化障碍”是指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和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或疼痛,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泛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症状,各种医学检查均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经医生的合理解释仍不能打消其顾虑,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均会有影响。

那么,如何来改善这种状况呢?

1.纠正不正确的认识

要认识到这种病痛是真实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也要知道其病痛没有器质性改变,对生命或健康不会造成威胁。因此,不要太在乎它,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去,尽可能地恢复平时的正常生活。

2.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不良情绪

学会向别人倾诉,不要把内心的痛苦闷在肚子里。有心理困惑时,不妨找朋友或家人沟通一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对任何事情不要看得过重

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4.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一些运动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在平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唱唱歌、跳跳舞、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等。多做深呼吸,向远处眺望,这样可以开阔视野,放松心情。

5.学会自我减压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比如集中注意力,放松从头到脚的肌肉。这个过程可以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或者通过自我暗示减压,例如,可以说:这种压力对我来讲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家和我一样有压力,就看谁能调节过来。当你认为你跟大家一样的时候,你的压力马上就会减轻。如果早上你觉得特别烦的时候,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认真地把脸好好洗洗,然后照照镜子,再拍一拍脸,给自己一些鼓励,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暗示。

6.学会转移压力

当你感觉压力很大,心神不宁或情绪不佳时,可以除去逛逛街、买买东西或者进行近距离旅游等,这些都可以使你减轻或忘掉烦恼。总之,保持一种良好平静的心态,正确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只有这样,你才能微笑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你的“个性”未必受欢迎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等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个性有时也会成为独特、怪异的代名词,过度张扬的个性会在不知不觉间伤害别人,并阻碍自己的发展。

佳宜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前卫女孩。她热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把平凡、规矩、条条框框视为死敌。

大学毕业后,她获得了一家合资企业的面试机会。当天,她的打扮令所有面试官目瞪口呆,露脐装、超短裙、冲天辫,手腕上戴着银手链……出门时母亲一再让她穿得“正常”点,她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

佳宜的专业能力和外语口语能力确实不俗,面试官最后和颜悦色地

说:“你的条件很优秀,可以胜任这项工作。不过,我想提醒你,我们公

司是一家正规企业,着装方面有一定要求,不能太随便,更不允许衣着暴

露……”佳宜立刻打断了他:“我的能力与我的衣着没有任何关系,这么

穿我觉得最舒服。如果非要穿正装上班,我会连气都喘不上来!”面试官

被这么抢白还是头一遭,他表情严肃地冷冷说道:“那好吧,请你去能让

你随心所欲的地方发展吧,我们公司不欢迎像你这么有个性的人才。”

不懂收敛的个性就这样让佳宜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很多人所热衷于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地为所欲为的愿望。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就会引发交通事故。

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不是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你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你张扬的个性是什么,必须考虑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你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的借口。社会需要你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是你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时,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梵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艺术幻想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个性就是正确的、必需的。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

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个没有多少本领的人,他们的那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只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只有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性的才能中,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是一种成熟、明智的选择。

摆正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

青春期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强烈,而且偶像往往都是色彩斑斓的影视明

星,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很多中学生们从文具盒、手机、衣服到被

禄、枕头甚至指甲、皮肤往往都布满了诸如Twins、Rain、Jay、超女等偶

像或靓或酷或大或小的图片。

青春期少年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心理和社会性也开始趋于成

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其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

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

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

们所表现出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

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都会强烈地吸引正处于青春期的青

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

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有几个明星偶像倒也没什么,可是千万别到了痴迷的程度,那样的话

个人成长和前途通常会受到严重阻滞。有的青少年朋友崇拜明星到了痴迷

地步,甚至自残或***。

2005年,17岁的偏瘫少年周枫离家出走,从湖南追到上海、北京直到广州,其间住过20多个救助站,再将救助站的微薄资助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用来购买昂贵的演唱会门票,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偶像周杰伦。在周杰伦广州演唱会上,周枫在看台上一口气服下了30粒安眠药……

青少年为什么这么容易痴迷偶像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1.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

当青少年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

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2.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

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3.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

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是二流的追星族。这些追星族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

青少年朋友应该积极地自我调控,防止偶像崇拜走向盲目和痴迷。

1.树立健全的自我概念

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认识自己,培养健全的自我概念,增进自我选择与自律能力,才不至于因丧失自信心而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意识。

2.善待父母的劝导

父母毕竟是过来人,知道的道理多且深刻,其劝导必定是有利于你的身心成长的。要经常真诚地和父母交换看法,请他们指出你的对错,提出好建议。父母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也很值得你学习。在崇拜偶像之前,不如先崇拜一下自己的父母吧。

3.正面性的英雄崇拜

在父母的协助下积极寻求有利于自身成长的英雄,例如为国家利益献身的英雄、舍身救人的英雄、飞上太空的英雄等。以他们为榜样,你也有机会成长为一个被社会和历史认可的英雄。

4.涤除负面效应,发展积极自我

克制对影视明星的膜拜情绪,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上去。要积极认清自身责任,以健康的心态寻求合适的认同对象,这样才有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的一个神话:

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有着一颗好奇的心,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千万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这个故事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由于把“禁开的盒子”都一一打开,很容易酿成让人后悔不迭的恶果。

一个无线电修理工人出门前交待儿子:“千万别去动那只稳压器。”

结果当他回家时却发现稳压器已成碎片,儿子被电击昏在地。

实验室里,老师再三交待,在把硫酸与水混合时,应把水缓缓注入硫

酸中,可是一个男生偏偏想看一下相反的结果,于是一张漂亮的脸蛋被溅

出的硫酸烧出一个个麻斑……

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就是“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它是指人们彼此

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

态。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我偏偏说负;你本来叫我向

东,我却偏偏向西;你不许我做这件事,我偏偏做这件事。

青少年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为什么呢?

1.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是最重的。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心理学上将它称为“心理断乳期”,意味着从一个依赖于成人、服从于成人的孩子转变为开始自己判断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成年人。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呈现出了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要求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他们的行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他们在成年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但是许多家长、老师的观念还来不及转变,仍然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待。于是,青少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就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该时期由于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开始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并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辩证地看问题,因此在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却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因而总是把自己放在父母和家长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3.受同龄人社会交往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在追求成人感的过程中遇到成人的消极对待,不得不把交往的触角伸向同龄人中间,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来达到自我需要的满足。如果需要、兴趣、爱好相近或相同,他们就有可能结成一定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具有信息共享、情感共通、利益一致、爱好相同、相互激励的特点。因此,团体内部的舆论和规则往往成为青少年判断是非曲直的重要参照标准。在这些小集团中,青少年谈论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流行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刺激其逆反心理的形成。

4.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却会把家长的严格要求看成一种“束缚”,因此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一般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一种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逆反心理经常、反复地出现,那么便会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导致性格偏离和人格异常。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克服逆反心理呢?

1.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学会宽容

青少年由于过于注重自我的内心体验,所以容易钻牛角尖而导致行为失常。如果能够大度一点、宽容一点,学会理解并宽容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善意的要求,这样就会明白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所在。

3.学会理解

要明白家长和老师的罗唆、批评都是善意的,他们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作为儿女,要理解、体恤父母,父母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因此,青少年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父母,原谅父母,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4.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保持乐观的态度,培养幽默感,要学看事物光明的一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更可贵,逆境和挫折可以磨炼和激励人。要树立排除万难的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知难而进,遇到挫折不灰心。

5.学会适应

要学会适应环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心胸开阔,学会适应,对于

心理的压抑可以向家长、知心朋友诉说,使之得以宣泄,对自己不过分自

责,不苛求,不斤斤计较;要学会容忍和体谅,与人和睦相处,这样便会

得到友谊,心境自然趋向平静。

如果你也有逆反心理,不必过分担心,也不必过分自责,要知道很多

杰出人物,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领袖以及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

庚、李四光等科学家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自我锤炼

出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但是,最好还是保持平常心,不做刺儿头,微

笑面对每一天!

不要过多抱怨父母

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常会有这样的心理:父母为什么还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无论我做什么事儿,他们总是不放心,一遍遍地嘱咐,没完没了,让人心烦。而且父母很固执,根本不听我的意见。无论是交朋友、穿着打扮,还是吃东西、看课外书,只要是我的事,他们都要干涉,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其实,每个青少年都已经觉察到了,自从进入青春期,自己对父母诸如此类的抱怨也多了起来。你可能还会感到,原来熟悉的父母是那么不理解自己!可是,你是否知道,你的父母也会为此感到难过。他们或许会发现,十几岁的你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这不满意,那不顺眼,只要他们一说,你立刻就像受了刺激的刺猬,支起了全身的刺儿,准备反抗。当他们发现以前乖巧依顺的小羊变成了一个桀骜不驯的老虎时,他们是多么失望啊!是你不再需要父母了,还是他们做错了什么?是你不再相信父母了,还是父母不尊重你?虽然这些现象在生活中都会出现,但是大多数少男少女与父母的冲突都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致与父母一时难以磨合造成的。

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变了。当你进入青春期后,急剧的身心变化打破了儿童期平和安宁的内心世界,从此,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以前截然不同。小的时候,你可能很听话。在你的心目中,父母永远是正确的、神圣的。你童年的乖巧温顺曾给父母带来多少欣慰和快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知识增加了,你与外界的接触面扩大了,你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评判事物。于是,在你的眼里,父母不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了。渐渐地,你与父母的关系不像小时候那么亲密无间了,仿佛正在有一条鸿沟不知不觉地横卧在你与父母之间。

其次,你开始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应该和成年人一样,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于是,你开始讨厌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的“隐私权”,希望自己决定穿衣戴帽的方式,自己决定与谁交朋友,自己决定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希望自己能够参加大人们的讨论……当然,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独立自主,不想完全受别人摆布,你也会常常故意与父母作对,即使明明知道父

母说的话在理,也要自觉不自觉地顶撞。这种追求独立的愿望和努力是你

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如果到了青春期,你还要事事依赖别人,没有自己

的主见,长大后恐怕还要在这方面补课呢!由于青春期的你很难顾及父母

的想法和心情,父母也还不了解你的愿望,所以你追求独立自主的努力和

行动自然会经常与父母的关心发生冲突。

再次,你可能比以前更看重朋友的意见了。一般来说,青春期的少男

少女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朋友和在意朋友的看法。对你来说,能够被同龄人

接纳可能比让父母满意更重要。比如说,父母可能不赞同你加入追星族,

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可是,如果你让父母满意,可能在同龄人评论歌星的

时候,你就会感到少了共同的话题,担心被同龄人排斥。于是,父母的干

涉很可能会引起一场冲突。

两代人彼此缺乏沟通,也是引起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

重要因素。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和子女各自奔波忙碌,

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即使父母能够经常与你在一起,保证彼此之间的

顺畅沟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当家庭出现经济上和感情上的变化,或者父母之间出现冲突

时,青少年也会情绪不佳,心情黯然,从而使得其与父母和睦相处变得更

加困难。相信此时你会对自己和父母有些理解,不再那么怨恨父母了。但

是,你与父母之间仍可能会发生冲突。不过,你需要知道,在所有的人际

关系中,出现冲突都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看法并不总是一

致的。而且,冲突并非总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冲突是人与人关系的试

金石,没有冲突的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肤浅的关系。在你与父母的关系

中,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冲突,而是当冲突发生后,如何化解冲突。

消除对老师的偏见

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可以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听话的学生和难管教的学生……

同样,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也有个按等级排列的顺序:有最喜欢的老师、比较喜欢的老师、没有什么感觉的老师等。

对老师的不喜欢绝不是对老师的冒犯,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只要一接触,就会自然产生好恶的情感。

常发生的情况是,你不喜欢这位老师,连带着也会不喜欢他讲的课。你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他的声音,讨厌他的教学,讨厌他对你所表达的关心。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逆反的情绪愈演愈烈,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扰,老师很平常的言论和举动,你会认为是老师故意与自己作对,师生关系急剧恶化,厌学情绪空前高涨。

另外,有些同学的情绪太偏激。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出于对这个老师的反感或恐惧,一上这个老师的课就开小差,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这个老师,不愿意听他的声音。

程程今年高一,他的数学、英语成绩都不错,只是语文成绩不稳定。他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急性子的女老师,身为语文教研组的组长,她特别想让所教的学生都学好语文。

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连着两次提问,程程都不会,老师一下子急了,把程程过去的“罪过”加上现在的,全都数落一通,整整批了他半堂课,当然语言也有过头的地方。

从此以后,程程一见到语文老师就又讨厌又憎恶,无论语文老师大声呵斥谁,程程都觉得受不了,都觉得是在指向自己。终于,在期末答案前一个星期,他逃学了,在街上逛,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老师“狰狞”的面目。后来程程不仅不上语文课,索性连其他课也不上了。

像程程这样产生过激反应、拒绝上学的学生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不好好学这门课了呢?你对这门课的兴趣是不是受到妨碍了呢?相反,如果你喜欢这个老师,你是不是上课就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呢?实际上,学生学习不可能不受老师的影响,老师对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也是正常的。

然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是为了谁学习。

同学们心里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为了谁而学,不要以为不学这门课就是

对老师的报复。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学习是为老师而学。

如果老师对他好,就信心百倍地学,学习热情也倍增。他们非常崇拜老

师,因而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可是,学生还小,难免会犯错误,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要求严格的

老师就会提出批评。这时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为老师而学习,就会产生对老

师的偏见,以为老师对你不好,因而就不愿意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课。

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就不喜欢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当有的

同学说“我不喜欢英语”“我不喜欢物理”等之类的话的时候,其实那只

是学习兴趣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厌恶学习知识。

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把老师和学科分开,要认清一点:你是来学习

知识的,对老师的印象可以有好坏之分,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好坏之

分;你可以离开老师,但不可以离开知识;你可以拒绝老师,但不可以拒

绝知识。

只要想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学习,进而把“不喜欢”变为

“喜欢”。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找老师好好谈谈,或以书信的

方式与老师交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老师有机会了解你,并把他

的想法告诉你。

这样也就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沟通,进一步消除学生

对老师的偏见。

学生还应当清楚老师不会因为被某个学生排斥,就失去教书的资格,

你可以提意见,但却无法改变你们的师生关系,他还是教他的书,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要做的不是去改变老师,而是

去改变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老师的教学。如果一味排斥老师,整天牢骚

满腹,损失最多的还是学生自己。

其实,这是一种学习心理的调节过程,只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

度,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面对你并不喜欢的老师,要设法去想象他的优点,他的长处,做善

意的理解,你会逐步接纳并喜欢上你的老师。老师很凶,说明他认真,难

道你喜欢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吗?他讲课不清楚,可能你还不适应他的语

言,其实老师讲的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他长得很难看,说明很有个性,

很多有个性的人都相貌不佳;老师责怪你,批评你,说明他重视你,对你特别关注……

学会和老师交朋友

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老师引领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教会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老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知识的宝库、知识的海洋。因此,把老师当成朋友,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同学不喜欢某个老师,是因为只看到了他的缺点,而没有看到他的优点。只要我们真心把老师当朋友,相信他,肯和他交心,他就会把你当朋友,好好引导你、帮助你。

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去主动适应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于重点处下功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实,喜欢学习和喜欢老师,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喜欢学习,就能从老师那里学到许多知识,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老师。同样,喜欢老师的学生,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一定会努力学习。然而,老师的脾气秉性各有不同,要想喜欢上每个老师,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果我们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就会更多地关注和发现老师的优点,找到老师身上值得欣赏、值得尊敬的品质,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和老师相处,这对我们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会学习的学生除了懂得上课时如何听课外,也懂得如何和老师交朋友。平时和老师处理好关系,我们就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有益帮助,比如就各种问题向老师询问、请教、交流,这些问题包括学习中遇到的某个具体知识点、学习方法问题、困扰自己的情绪问题、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理想等各个方面。

某个高考状元在回顾自己整个高三学习历程时,特别提到了自己的老师。

他说:“我和高三的班主任关系很好,我就把他当成我的一个朋友。他工作一丝不苟,在对待我的学习上,他总是分析得头头是道,每次模拟答案后我都会非常自觉地去他的办公室和他研究考卷。这时候,他不是以教育或训导的口气,而是用商量的口吻,让人非常容易接受,让你心平气和地听他讲解,而且可以提出异议,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的办公室是我常去地方,有一段时间,我每天的课外时间都在那里度过,他的宝座被我占据,他的参考书被我占用,反正只要有利于我学习的,我都可以大胆地用。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无论什么样的话题我都可以和他谈,他能从我的立场去想、去感受,再用他的经验和智慧来引导和帮助我。

“其实,只要我们真心把老师当朋友,相信他,肯和他交心,他就会把你当朋友,好好地引导你、帮助你,因为他也曾经做过学生。或许你就是年轻时的他,有着他当年的影子。老师也乐意你把他当朋友,和他开玩笑,使他感觉到他也是我们学生中的一分子,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老师只要站在我们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明白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就能理解学生心里在琢磨什么。那是沟通的桥梁,是拉近心灵距离的红线。”

其实,大部分老师也都很乐意跟同学交流,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表现出学生对他的尊重,本身也是他们的工作形式之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比起师生间的冷漠,孰好孰坏十分明显。毕竟老师都是过来人,见多识广,所以很多我们容易出的问题,他们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还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是这样。我们应多多看重他的优点,忽视他的缺点。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真正的朋友,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学习的进步。

跟老师交朋友对我们的学习会很有帮助,从一些优秀的老师身上还可以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主动跟老师做朋友。

1.要克服怕老师的心理

想想你到底怕他们些什么,是批评还是发火呢?为什么会怕呢?如果想不到,便是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有,例如怕老师批评,就去学习接受他的批评,慢慢也就不会怕了。

2.在课余时间,多与老师交谈

这不仅能在交谈中使我们增长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而且能增进彼此的了解,找出彼此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师成为了我们的益友,就能帮助我们上进,在失败时拉我们一把,在迷茫中为我们引路。

尝试接受与你不同的人

在一座庙里,胖和尚和瘦和尚一起修佛。因为胖和尚出家早,自认为比瘦和尚悟性高,所以总是瞧不起瘦和尚,明里暗里和别的和尚说瘦和尚是到庙里混饭吃的,根本不是为了修行成佛,因为瘦和尚经常在参禅打坐时睡觉,出去时眼睛还盯着妇女看……总之,在胖和尚的眼里,瘦和尚根本就不配做和尚,更不配和自己在一个庙里修行。

有一天晚上,胖瘦两个和尚被方丈派到庙门口值班,两人一左一右站在庙门口。半夜时分,瘦和尚突然感到脚面一阵剧痛,用手一摸,脚面上起了一个很大的包。他一瘸一拐地到门房里取来蜡烛一照,原来脚被蝎子蜇了。

盛怒之下,瘦和尚提着灯笼出来,在门口不远处找到那只蝎子,拣起一块石头就想砸。胖和尚一把夺过石头,大声训斥道:“先行者在求道之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以恭敬心广行布施、为善知识铺平道路;或者投崖饲虎、割肉喂鹰,以护持不退之菩提心。你不过是被蝎子蜇一下而已,就动杀生之念,和屠夫有什么区别?出家人应该以慈悲为怀,不能胡乱杀生,还是放它一条生路吧!”说着,胖和尚便向蝎子连念阿弥陀佛,护着它逃进草丛。

第二天,胖和尚见谁就跟谁说,瘦和尚昨天晚上想杀生。众和尚纷纷指责瘦和尚修俗念未了,六根未净,犯了杀戒,还***方丈,要求剥夺瘦和尚的和尚资格,轰出山门。方丈听了他们所说的理由,低吟道:“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论人。”然后便不作声了。

七天之后的一个晚上,又轮到胖瘦两个和尚一起到庙门口值更,胖和尚在门口还没站稳,便“哎哟”惨叫,一屁股坐在地上。瘦和尚赶紧端来蜡烛,胖和尚不顾疼痛,翻身站起,抢过蜡烛四处寻找,发现了那只蝎子,二话不说,一脚下去就把那只蝎子踩得稀巴烂。

同一只蝎子,蜇了瘦和尚的脚,胖和尚就对瘦和尚欲杀生的行为上纲

上线,训斥指责,而蜇了自己的脚,却杀之而后快,根本不讲什么慈悲为

怀。看来即使一件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和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

的感受和行为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

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生活中,那个胖和尚极有可能就是我们

自己。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我们在闲暇之时,不也和别人

谈论身边的某某无聊、乏味、小气、虚伪和自私吗?习惯利用任何机会取

笑、挖苦、讽刺那些人吗?甚至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我们经常这样做,习惯于这样做,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就是正义

的化身,代表着真知灼见。对于那些龌龊、卑鄙、心理阴暗的小人,就得

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能心慈手软。

我们真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在什么事情上都一贯正确吗?别人真的

像我们说的那样糟糕吗?未必!社会上的人和事,本身都是一道多解的方

程,每个人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习惯于趋利避害,自身的情况不

同,所处的立场不同,目的不一样,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同一件

事,作出的选择、给出的答案也就不同。

任何是非对错,都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瘦和尚被蜇欲打死蝎子,胖

和尚自然体会不到瘦和尚的痛苦和愤怒,可以肆意指责。等蝎子蜇了自己

的脚,便暴跳如雷,也没那么多讲究了。看来事情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就不能盲目、草率、轻易地对当事人的行为下结论。我们应该从当事人的

角度考虑,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在一个集体里,总会有性格、喜好、价

值取向相同或相近的人,我们与这些人很容易成为朋友,建立起较为亲密

的关系;也会有与我们各个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感觉和这样的人相处很乏

味,很累,很不愉快,便习惯于把这样的人视为异己,讨厌并排斥,老死

不相往来。最可笑的是,还把与这样的人交往当作是自己的耻辱,找机会

与这样的人过不去。

我们这样做,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也没觉得有什么损失,实则不然。

我们刻意与人为敌,同样是迫使别人与我们为敌。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

敌人多堵墙。我们不能因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无故地给自己制造本不应该出现的麻烦。

就像故事中的方丈所说的那样: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论人。我们之所以对别人感到无聊和乏味,是因为“我”在我们的心目中被看得神圣不可侵犯,而我们的“目标”却被忽略。我们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存在、而努力的,也是通过目标的实现,来证明“我”的。过度地重视“我”而忽略“目标”,烦恼自然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我们总是习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为自己有怎样的需要与好恶,别人也应该如此。待人处事总是以“我”为出发点,一旦得不到好的回应,便武断地认为是对方不知好歹,宁可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愿与其合作。

要知道,在我们不喜欢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同样在厌恶着我们。只有我们无条件地喜欢、接受别人,别人才能无条件地喜欢、接受我们。美国教育家布克·华盛顿说:“我不会让别人拖垮到让我憎恨他。”我们有什么理由因为别人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呢?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总是要在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集体里存在的,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素质高低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和有着这样或那样差异的人在一起学习或工作,就得相互理解、包容、接受和支持,绝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强迫别人在任何问题上都要与自己保持一致。正如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所说的——要想被别人接受,就得先接受别人。

平稳度过新生失衡期

高中毕业后,我们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和很多人的羡慕中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很多人开始苦恼。因为自己在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现在却发现自己是如此平庸,于是很多人开始为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大学生活而失落。从佼佼者到平凡者的适应,其实也是我们必经的一个成长历程。

刚入学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专家将这段问题高发期称为

“大学新生失衡期”。相关研究表明,导致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

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有差距,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环

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并导

致心理失调。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

他们以前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冲突,从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此时一定要注意自我调整,新生不适应新环境,如不及时调整,会产

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因心理不适

应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存在时间会因新生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所不同。有

些新生因心理素质较差,又得不到外部支持,很可能需要长期调试才能度

过心理失衡期。有的还可能因长期不能适应,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

的产生,甚至因此退学。所以,新生入学后应注重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

要想安全度过心理失衡期,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调节:

1.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大多数新生

在中学阶段都有心理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作为同学中的普通一员,许

多人很难接受这一角色,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因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

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接纳自我。

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也应该对心目中的大学形象进行调整,使

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因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

差和失衡感。同时,新的角色定位也只有建立在现实大学的基础上,才会

更准确。

2.入学后要有目标

要经常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今后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进行角色定位,并适应新环境。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弱点,这样会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

3.要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

新生入学后,常常会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和交往困难而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行为目标多元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的一个原因。为了与同学和睦相处,要了解自己及同学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这样交往起来就较容易。与同学交往时,既要自尊,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同学。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应换位思考,冷静处理。

4.培养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大学新生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远离家庭,一般会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新生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如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面对学习上、生活上的不适应,除自我调节外,新生还可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新生如果对老师讲课的方法不能适应,应积极向老生请教;还可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同时可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认同新集体。还可以参加各种学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作者:孙豆豆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不需要成为“最出...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