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五四好书网 > 都市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更新时间:2019-12-06 17:04:11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黄轶 著

连载中 甘相伟胡适

男女主角是甘相伟胡适的名称叫《北大的青春不迷茫》,这本小说是知名作者黄轶倾心创作的一本出版风格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精彩章节试读:

你远不是最好的,只是在变得“更好”的路上

北大箴言:

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个翅膀”,他就能飞得高,飞得远。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能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尤其是青年人,一时的成就便会让他们陷入虚荣,甘于现状。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有的人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胜任优秀的工作,赚取高额的报酬?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划时代的象征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标杆和偶像,成为名利双收的典范?

我可以告诉你,这些你眼中羡慕过的人,他们并非一蹴而就,他们也曾经平凡无奇。他们之所以成功,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足,源于努力向上,追求更好生活的信念。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倡导者,1917年,他“暴得大名”,以27岁的年轻身份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充分发挥了自己“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优势,推进了北大教学的一系列改革,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界的重要领军人物,将北大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化阵地。

不过,胡适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要做到旧学邃密、新知深沉,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自幼勤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3岁便入家塾读书学字。他在家沉浸学习了9年旧学,白天在家塾跟先生学习,晚上回家秉烛夜读,将各种经典名著、历史传记,甚至古人的笔记小说都通读了一遍。

13岁的时候,胡适只身前往上海求学。上海是充满魅力的城市,但是纷扰的大上海丝毫无损胡适专注学习的决心,他总是比别人勤用功,总是比别人花心思。当时算术、英文、物理和化学等科目是新兴课程,尚未得到广大学子的充分重视,可是胡适就有这份心,他全力以赴,将所有新兴课程学懂、学透,最终于1910年成功考取了留美官费生,先后入读康奈尔大学农科及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部,最终在杜威教授的指导下,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毕业答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生。

如果,胡适的个人经历是草根奋斗史,那么我们就错了。胡适出身商人世家,并非贫寒孩子,纵然父亲早逝,但放诸当时仍属大户人家。胡适之所以如此用功,并非源自生活需要,也非草根阶层“咸鱼翻身”的期望,更多的是他对自我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的企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懈努力,勇于突破,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深刻影子。

不过,胡适虽然“满身刀子,把把锋利”,可是时代弄潮、造物弄人,先后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胡适,虽然曾经掌舵北大,可是风骨执着的性格让他不容于当局,他最终选择离开大陆,远赴美国,只留下一句“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的诀别之言。

或者,胡适之于北大是一个遗憾,使后人无不感慨“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不过,胡适的精神犹在,北大依旧以寒梅傲雪的姿态一路向前,成为培育莘莘学子的重要摇篮,成为广大年轻人心中的梦想。

最近,刮起了“站着上北大”的旋风,全因这位站着保安岗,成功读上北大的“励志哥”甘相伟为梦想站岗的拼搏和努力。

甘相伟出身普通农村家庭,早在高中时期就立志考上北京大学,他阅读各种和北大有关的图书,心里深深植根着“上北大”的坚定信念。然而,命运弄人,高考那天,他失败了,“上北大”的梦想未能实现,只是以普通成绩考上了一所大专。

毕业后,甘相伟在广东一家公司从事法律顾问的工作。虽然说与北大擦肩而过,可是当个法律顾问好歹也是个白领,按理说应该很满意,人生路线也应该顺理成章地朝着这个白领的方向走下去。

可是,北大的召唤似乎时常穿破他的梦境,他始终眷恋着北大,他不甘于将人生止步在普通专科学历,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广东的白领工作,闯进北大,当了一名保安。

亲朋好友都觉得这样的决定不可理喻,可是他却说:“我甘愿为心中的梦想站岗。”

生活在燕园,扑鼻而来的是北大的学术气息,他努力起来便更加来劲了,除了日常的保安站岗,一有时间,他就会溜进课堂去“蹭课”,听各大名师的讲座,将图书馆里面的藏书贪婪地翻阅,“潜伏”一年之后,他继续自己拼死劲努力的性格特点,参加了当年的成人高考,以高出北大成人教育中心中文系本科招录分数线60多分的成绩,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北大学子,开始了他半工读的旅程。

甘相伟用自己的执着、信念和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收获了不平凡的成果,全因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也全凭一颗“不甘如此”的心。

可见,无论是胡适这样的时代大师,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凡分子,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努力。努力让他们从一个平凡无奇的人,变成了被人敬仰的成功者。他们明明已经很好,可是永不自负、永不甘心、不断努力,不断尝试,追求更好的自己。

所以,“努力”是一种我们通向成功路上的最大催化剂,是一种常态,不要孤注一掷地等待机会的到来,今日的努力和积累才是殊死一搏的最大本钱。因为现在的远不是最好的,你只是在走向更好的路上。

北大行动指南:

1.与其有空赏花对月,不如实际低头学习

很多人都会觉得北大学子很幸福,北大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古朴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地方,但它可不是为了让学生们用来赏花对月的,而纯粹是为他们制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平台。可以说,北大学子可以将校园内外的空间利用个透彻;找个娴静的角落,潜心学习,独立思考,不流入纷纷扰扰的步调中。这是北大学子在“努力”这个范畴所创立出来的实际方***。

2.“死读书”,不如“读书死”

“死读书”在我们的观念中是傻子的行为,当一枚书虫似乎已经发展到略带贬义的程度时,可是北大学子对于读书的执念却从不改变。他们读书,努力读书,甚至到了很多人眼中“死读”的程度,可是这种死读不是对于知识的生硬应用,而是强调读书的量。书读多了,也许会出现不会应用的情况,可是书读少了,那应用起来就会更难,所以北大学子对于读书的努力是执着的,他们不允许自己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3.与其停步不前,不如多走一步试试看

很多人会觉得考上了北大,已经是最高的学府、最好的成绩。可是当你进入了北大才会发现,当所有优秀的学子进入了这所大学之后,这个大学的魔力就会发酵,它会让你看到更好的前方,它会告诉你,你还可以走得更远。所以北大学子不会将北大看成重点,而是将北大看成平台,默默努力,提升自己的资本,只为在这个平台上跳得更高。

北大思考题:

据传,这是北京大学用来测试学生的一道脑筋急转弯:一次测试中,人们站在刚好1000米高的悬崖上将一个鸡蛋往下扔,这个鸡蛋下落了刚好1000米之后,居然没有摔碎,而这个悬崖底下是成堆的石头。提问,为什么鸡蛋没有碎呢?

答案:

其实,虽然悬崖是1000米,鸡蛋也下落了1000米,但扔鸡蛋的人有自己的身高呀,他站着把鸡蛋扔下去,这起码占了1米多,所以说,鸡蛋刚好下落到1000米处时没碎,因为它还没有落地,而到了1001米时自然就会“粉身碎骨”了。

在1%的天才和99%的汗水之间,学会勤奋

北大箴言: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鲁迅

北大,可以说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也许很多年轻人自小就怀抱着走进北大的梦想。可是,目标终归是目标,就像梦想一样,仅仅一个目标是无力支撑起远大理想的,要想实现目标,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就要付出巨大而不懈的努力。

最终,很多与北大擦肩而过的人也许会将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智力”。

可是,确实如此吗?

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或许能为我们说明一些我们曾经忽略了的问题。一研究单位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2000名北大学生的智力做了“摸底调查”,数据显示,47.1%的北大学生在小学时的智力略高于同龄人一点;51.1%的北大学生在小学时的智力与同龄人几乎相同;0.9%的北大学生在小学时的智力大大高于同龄人;还有0.9%的北大学生在小学时的智力略低于同龄人。

可见,能成功入读北大的学生,并非都是先天智力超群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之所以能成功进入北大,很重要的因素是后天的努力。所以说,在1%的天才和99%的汗水之间,我们要学会勤奋。

孙衍庆,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是我国著名的心脑血管医学专家,第一拨国家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天之骄子。

不过,正如中国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孙衍庆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先天优势所赐予的,他认为,勤奋才是成功的基石。早在他就读于北大医学院的时候,他就明白,医生这个职业和别的职业不一样,医生面对的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合力影响的,这和行政、管理、工商、外语等范畴不同,不是专注一项专业性强的研究就万事大吉了。学医,必须对各种可能引发疾病的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要对病人的心理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提出正确、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将方案付诸实践,使病人健康痊愈。

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学习上,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绝不能急功近利。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因此,在读书期间,孙衍庆除了学习医学常识,还进修了外语和心理学。学医本就很辛苦,大家已经是咬紧牙关一天一天地努力。不过,孙衍庆为了学得更多、做得更好,比别人付出得更多,在别人辛劳过后的休息时间里,他继续修学不同的科目。对一些琐碎的问题,他都要求自己展开非常细致的工作,包括翻阅资料、研究调查、观察病情变化等,凡事做到一丝不苟。

在孙衍庆看来,勤奋已经成为习惯,伴随终生。他认为,在临床实践中获取知识,更需要勤奋精神,勤奋能使人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书本上不能完全概括的新知识,能帮助人在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发现新的规律。因此,他在工作中也时刻保持着勤奋的思维。

有一次,他在治疗门腔静脉高压症脾肾分流的时候,以为患者的脾肾静脉吻合直径达2.5cm,门脉压力下降,效果很好,当时大家包括他自己都觉得手术非常成功。不过一时的成功并没有使孙衍庆松懈,他坚持长期对病人进行观察,最终在一次复查中,他发现病人的全食管静脉曲张是全部消失了,可是却出现了严重的脑疾病,导致病人肢体活动能力下降。

为此,孙衍庆埋头钻研,发现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和门脉分流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影响因素,于是他潜心研究了20年,从多个临床实践中获取了宝贵的经验,最终,他的这个发现得到了认证,获得了国内外医学权威的认可,并以此获取了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从孙衍庆的学医、从医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成功与否不在于你的先天智力,因为智力提升是一个很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是众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如果你愿意比别人更勤奋、付出得更多,你就能在此过程中发现更多、收获更多。只有不懈努力,你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跃进和提升。

因此,与其盲从于听天由命的“智力论”,相信成功是天才们与生俱来的附属战利品,不如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汗水,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成功!

北大行动指南:

1.勤于分析是不可省的

正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童生活一样,谁都知道,自己去琢磨一件事情的答案,远比别人告诉你答案要来得艰辛,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可是,成功的学子不会这样想,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分析的机会,因为他们知道分析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小至一道题目的答案,大至一次人生失败的总结,他们都乐于分析。从错误中学习,一道题如果解答错了,他们会窝在图书馆,翻阅各种资料,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解答方法为止。如果一次尝试失败了,他们亦不会听之任之,而是继续尝试,直到自己的想法成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分析,是他们最大的本钱。

因此,北大学子认为,要成功,首先不要害怕“分析”的苦,纵然很累,也要勤奋地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成功。

2.“死记硬背”是个苦差事,却很有效

很多人或者会觉得“死记硬背”是个苦差事,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是不少人希望寻找捷径,搬出很多“灵活学习方成才,‘背多分’者乃是穷刻苦”之类的说法。其实,作为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可不会那么容易被记和背的艰苦所吓怕,在他们看来,灵活应用固然是很重要的,可是勤奋地记忆却是灵活运用的大基础和大前提。

如果没有记和背,知识就谈不上积累,运用也更谈不上得心应手了。可以说,记和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只有腹中的墨水多了,你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和创作。正如我们做人做事一样,无论你是上班族,还是创业草根,首先你要懂得最基本的行业知识,将知识全面掌握,深深刻在脑子中,这样你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懂、所长。

因此,不要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勤奋起来,学会知识、记住知识可是你成功的基础。

北大思考题:

在食堂中,教授看到一位男同学的钱包中夹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就问男同学:“为什么你要将自己以前的照片夹在钱包中呢?”

男生抓抓头,笑了笑说:“没什么啊,我就是想看看自己以前的样子。”

教授继续问:“你为什么要看自己以前的样子呢?展望未来不是更好吗?”

男生没说话……

如果你是这个男生,你会怎么回答?

其实,教授期望他的回答是:“看到过去的自己,我能提醒自己,时刻和过去的自己竞赛。”

没有人是天才,人之所以从普通人变成天才,在于他一天天所积累出来的进步。

每天勤劳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北大箴言: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

生活中,总不乏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成功者,但我们在抬头仰望成功者的地位,向他们投以羡慕目光的时候,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者和聪明人不是天生的。

没有谁天生注定成功,这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道理;同样,也没有谁天生注定一世平庸,只要懂得“将勤补拙,笨鸟先飞”,庸人也能迈向成功,关键在于你愿意为了成功而付出多少。

科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人,其实智商和普通人差不多,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目标,在朝着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努力耕耘。因为他们明白,“成功”就像一朵鲜艳夺目、香气扑鼻的花朵,任谁都想要摘取,不过通向这朵花的路程是十分遥远的,免不了攀山涉水,少不了荆棘满途。在同样的起点上,采花者一起出发,但是不少人走到半路就被采花的艰辛吓怕了,半途而废。只有不怕受伤、不惧艰苦、朝着成功花朵坚毅进发的人才能采摘得到。

因此,我们要明白,其实我们和成功者都在同样的起点上,关键是迈向成功的过程,你要坚毅,你要求进,想拉近和成功的距离,你就要每天向前走一步,每天勤劳一点,每天进步一点,这样才能慢慢走向成功。

毛泽东同志,1918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当时,他本可以安逸地度过平稳的一生,但是他锐意继续求学,于是和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组织了一批青年,准备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此时,赴法勤工俭学的联系机构设在北京大学,当他第一次踏进北京大学,就被这所大学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他感受到了自己和北大学子的差距,明白了北大是一个育人的摇篮,于是决定不去法国,就留在北大求学问。

但是,第一大难题很快就迎面而来了。留在北大半工读的想法很好,到不同的讲堂上蹭课的想法也不赖,可是生计怎么解决呢?幸好,毛泽东遇上了赏识他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助理员。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基地,可谓名人辈出。年少的毛泽东在这里遇到了众多著名学者和学术名人,他渴望和他们交流。不过在当时,毛泽东腹中墨水还不够,区区一个图书馆助理员根本插不上话,人们也不搭理他。

不过,毛泽东没有气馁,反而勤加用功。为了和偶像看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为了成为和别人一样的“北大学子”,他无惧生活的艰苦,用北大图书馆助理员8个大洋的工钱,和7个人一起合住在小土屋中。只要能畅游在北大的书海中,哪怕挤得透不过气,还是觉得很幸福。

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毛泽东在图书馆上班的时候会如饥似渴地翻阅书籍,看各种哲学思想著作,了解中外政治思想,拿着一本小笔记本,将看到的、觉得特别好的知识点抄录下来。一下班,他就咬着一口馒头,赶着去参加各种哲学会和新闻学会的旁听,全身心地“蹭课”。

在北大的岁月中,毛泽东每天天没亮就出门上班,到了晚上把最后一门北大讲堂听完才回家。课堂知识的摄取,加上对自己抄录的知识的消化,毛泽东就这样,每天勤劳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最终成为了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领导者,以及思想巨子、大文豪。

从毛泽东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伟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只是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不平庸,每一步都有追求,每一步都是向前的。

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原地,不能怨天尤人,我们必须要勤奋上进,每天和昨天的自己竞赛,让今天的自己永远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北大行动指南:

1.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具体计划

其实,北大学子和我们一样,也会有偷懒的小心思,毕竟做到持久勤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除了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北大学子还讲求小小的勤奋技巧,那就是定期给自己一个具体的实践计划,以此敦促自己去不懈努力。例如,每天要背多少个外语单词,每天要读通多少章学术著作……有了具体的计划,他们就如斯日复一日地奋斗。

因为,北大学子明白,成功和目标总是遥远而漫长的,不可能靠一两天的奋斗就能达成。在这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中,缺乏耐性和韧劲的青年很可能掉头他顾,因此,为了增强自己持久作战的毅力,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目标,每一天都朝着这个目标全力冲刺。这样,每天所完成的小目标堆积起来,就能使你更加接近自己的终极目标。

2.把惰性花在必要的地方,也是一种进步

北大是“学霸”频出的地方,很多人会以为北大学子除了读书、学习专业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了。其实不然,北大学子比任何人都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或许在北大的四年远没有二三流大学的四年过得轻松,但是北大学子并非没有娱乐,并非不会偷懒,只是他们把惰性花在了必要的地方而已。

就像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特别好,杰斐逊除了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还是著名的探险家一样。北大学子除了学习,还会在学习累了之后,把时间花在确立广泛爱好这个层面上。他们会进行音乐、舞蹈、运动以及不同领域的娱乐。这固然没有KTV里撕心裂肺的高唱叫人情绪高涨,可是,这样的娱乐,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能让他们成为一个专攻特长、兴趣广发的多面手。

北大思考题:

一天,一位女学生走在燕园,手持一把雨伞,而当时阳光十分明媚。经过的一位教授意外地问了她一句:“你每天都带着雨伞吗?”

女同学肯定地点点头,教授笑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下雨天才需要撑雨伞,但是这位同学不同,她每天带着雨伞出门,是因为她懂得未雨绸缪。天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呢?与其让自己在雨水中彷徨,倒不如时刻准备着雨伞来得实际一点。人生路上,总有各种突发的变故让你手足无措,除非你时刻有一颗“Iamready”的心。

握住心中的“火团”,谨记自己的执着

北大箴言: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一个电视台节目曾经以调查形式采访了1000名应届毕业生,采访中发现,超过八成的年轻人会讲述“将来想要做什么”以及“计划做什么”,但是只有低于一成半的年轻人告诉记者“正在干什么”。于是,记者巧妙地先访问被访者“目前从事的工作”,再以分部计划为切入,引领年轻人讲出自己的梦想。

记者发现,很多年轻人正在埋头所做的事情,可能和他计划想要成就的目标完全不相干。而且,很多受访年轻人在讲述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时,都表现出了埋怨和不满情绪,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工作中所遭遇的问题上,有的则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观察和批评他们的同事上。

这次采访调查发现,每一个年轻人身上都背负着目标与梦想,而各种事先无法预计的因素正在不断地影响年轻人的信念,蚕食他们的心智。通俗点讲,那就是年轻人在社会的混沌中,慢慢被磨蚀了。但是,从这个负面影响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希望,那就是年轻人的不满和埋怨,这些不满和埋怨预示着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因为每一个年轻人实际工作技能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套截然不同的才能,当他们的工作技能无法得到满足、无法得到认同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毫不犹豫地使出潜藏在背后的武器,成就不一样的生活和人生,而指挥这一切的则是年轻人的执着与信念。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绍兴一个世代经商的小康之家,他自幼聪颖好学,从6岁起就入读私塾,十年寒窗苦读一心考取功名。科举答案的攻坚战自然是枯燥的,但是好学的蔡元培用了巧妙的法子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不将读书看成是科举的必需品,反而将饱读诗书看成是自己成才的必经阶段。因此,在其他同龄人咬紧牙关,觉得金榜题名真的很艰苦的时候,蔡元培凭借着自己心中的执着,一心求学,别无他想而开拓出自己的新天地。人们专攻八股文,死记硬背地学知识,他则喜欢独自钻研和思考,遇到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长期挑灯夜读。最终,他成功中举,踏上仕途,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升官之路。

不过,这是不是蔡元培想要的呢?他不想,他心里的执着始终告诉他:他不是要官职,他只是想要求学问,并且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求学问。于是他开办了一所新式学堂——绍郡中西学堂,引进西学东渐的思想,增设新科目,在自己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将这些新思维灌输给莘莘学子。这让他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先锋。

到1918年,已经薄有名气的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他继续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思维,他在北大推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整顿教师队伍,调整学科设置,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加入体育、音乐等德育学科,创办《新潮》《国民》等教育杂志,并且大力整顿当年北大学子“上北大、当大官”等腐朽思维,倡导“学生以求学为根本,教师以育人为己任”的思想,对学生考查,以学问成绩为依据,对教师挑选,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使北大校风焕然一新。虽然过程中,蔡元培遇到诸多阻力,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对“学问”的信念,最终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划时代的教育大师。

蔡元培的执着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握住心中的火团,让这把火烧得旺盛,让信念不灭,让执着不变,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当很多年轻人二十出头,从学校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谈论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或者谈论自己设想中的将来。“想做”和“准备做”都是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可是待三五年过去了,你再回头问问这些年轻人,“想做”和“准备做”的事情都进行了多少,答案可能寥寥无几。

其实,年轻人是最具魄力的,也不乏梦想,唯一不同的就是对梦想的执着,以及执着驱动下的执行力,因此,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握紧心中的火团,谨记自己的执着,并为此不懈努力。

北大行动指南:

1.找到让自己内心触动的执着

蔡元培成长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他的执着源自对学问的热爱,对思想进步的追求,就像众多北大学子一样,在一个和平的大背景下。但是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弱肉强食的规则还是不变的。因此,北大学子明白,如果没有对进步的追求,很多人或许只能唯唯诺诺地度过一生,拥抱执着是越早越好、越牢越好的事情。

因此,无论在困难挫折面前,还是失败跌倒之时,北大学子懂得利用自己内心的执着,鞭策自己再接再厉,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他们会在下一次尝试中付出更大的努力,只为心中的火团越烧越旺!

2.拥抱执着,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实践它

诚然,在执着的驱使下,付诸实践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倘若要梦想成真,让执着变成现实,过程中的艰辛或者不为外人道。北大学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总是“执着”与“坚毅”同行。在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有一颗不屈的心,大步向前。

艰难和困境并没有击垮北大学子,他们被激发出来的意志力喷薄而出,而为追求成功所产生的热情也如火山一样迸发着。或者,所有卓越的人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百折不挠,哪怕脚下满是荆棘,眼前尽是迷雾。这不是一件坏事情,反而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正好能训练自己的意志力。

只有练就出石头一般顽强的意志力,才能用这种意志力引导自己朝目标前进,永不放弃自己的执着,将困难迎刃而解,走向梦想的旅途。

北大思考题:

一天夜里,一位教授敲了男生宿舍的门。同学们睡眼惺忪地起来,老教授面无表情,问了一句:“你觉得我来找你们,是有坏事情发生,还是有好消息宣布?”

宿舍里头的男同学面面相觑,大家开始担忧,觉得教授深夜敲门,一定是有不好的事情了,于是大家都猜疑着说:“大概是有什么麻烦吧?”

其实,这是教授的测试题——半夜敲门其实并不直接等于有坏事发生,如果过于片面地将“突如其来”等同于“噩耗降临”,这无疑是悲观的。北大希望学生们多往好处想,也许是教授想请大家吃夜宵呢!

因此,面对不期而遇的变故,我们始终应该乐观对待,坚持自己的执着,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靠近成功。

“刻苦、再刻苦”,不指望天上掉馅饼

北大箴言:

古语有云:“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

——季羡林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考入北大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可是就读于北大的莘莘学子们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知道,大部分最终成功的人,都是懂得坚持的人,考入北大不过是起点,不过是刻苦换来的成就,今后,所需要付出的刻苦还有很多。

确实,学习之于人生是一件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活儿,如果连学习都抓不牢,成功和进步根本无从谈起。然而,放眼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青春花季中总是“三分钟热度”,攻坚克难一阵子,立马就松懈了,这样是很难成事的。因为追求是一个过程,迈出了勤奋刻苦的第一步,只是代表你的开头走好了,并不代表你的前途已经一片光明,千万不可指望一时半刻的勤劳能为你换来什么成就,这不过是你人生长河当中的一小片急流罢了。要想获取成功,你必须刻苦、再刻苦,不能指望成功从天而降。

2008年,山东学子孙伟成功考上了北大,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是理所应当的,不过孙伟自己并不这么看。

当大家都为这位高考状元喝彩的时候,孙伟却道出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不过就是稍微勤奋刻苦一点点,别无其他。此话一出,固然让不少同龄人哗然。不过这是真的,孙伟并不是天资聪颖的类型,也不算智商过人,他只是懂得利用时间。按孙伟自己的话说,他从高二开始便意识到“善于学习好同学的刻苦”是多么的重要。

当年,他们班上有一个女同学,每天早上5点起来看书,晚上总是到了关灯之前才肯把书本放下。于是,孙伟便向这位刻苦的女同学学习,甚至和她比赛。女同学5点15分准时出现在操场上看政治书、背单词。渐渐地,孙伟也把自己的生物钟调过来,每天准时5点15分,到操场和女同学“并肩作战”。后来,竞争意识上来了,孙伟更刻苦了一些,他争取每天比女同学早十来分钟,多背十来个单词。于是,孙伟经过长期的刻苦,成绩挤上了省内的前沿,并且他毫不懈怠,继续努力,终于考上了北大。

像孙伟这样的“学霸”,在湖北省也有一个。2011年,魏钰明以湖北省文科第十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不过消息一传出,大家都十分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期望他能获得如此佳绩,老师们都认为他是一匹“黑马”。当然,用“黑马”来形容魏钰明其实是不公道的,因为他并非意外跑出好成绩,而纯粹是努力使然。

在老师们都把期望放在好学生身上的时候,魏钰明没有放弃自己,他在人们背后付出了极为巨大的努力。高三那一年,魏钰明私下用功,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除此之外就是上课学习和课后复习。高三寒假的一个月时间内,他没有休息、没有旅游,没有参加高考进修班,他窝在家里,高效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坚持每天做7套高考考前训练题。一个月下来,他比别的同学多做了200多套题,凭借着他刻苦的狠劲,他成功考上了北大。

从孙伟和魏钰明这两位年轻人的刻苦中,我们可以发现,纵然并非每一个刻苦的人都能进入北大,但是进入北大的人必然有刻苦的影子。因为,成功本身就是由勤奋、刻苦和永无止境的坚持所练就的。

因此,不要妄想天上会给你掉下来一块又大又香的馅饼,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吃到馅饼,那得依靠你自己的双手去打造。你有多刻苦,你有多坚韧,你的馅饼就能有多大。所以说,今天你所浪费的每一点时间,你所保留的每一点精力,往后都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遗恨。不想失落成功,不想拥抱遗恨,就请记得一定要刻苦、再刻苦一些。

北大行动指南:

1.和别人竞赛,逼着自己去刻苦

我们有时候不免会调侃“学霸”这个角色,觉得北大学生已经学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可是他们怎么会乐在其中呢?其实,北大的“学霸”都是被逼出来的,以医学部的学生而言,在众多学习科目中,有“四大名捕”这么一说,说的是四门挂科率极高却对医学专业非常重要的科目。为了顺利通过这四门科目,考取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创立出属于自己的攻坚克难的方法。一旦一个同学利用好的方法获取了进步,别的同学就会仿效,进而加以改良和创新。

就像一把武器的设计一样,学习的招数越演变就越狠,因为大家都追求更好,所以一种方法比一种方法更艰辛。那么,北大学子们也难免一个比一个刻苦。这是竞赛的精神,也是竞赛的含义,懂得利用竞赛和竞争来让自己吃苦耐劳,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坚韧不拔,其实是北大学霸最聪明的做法。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所领会,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不要光盯着自己看,有的时候还得看看周围的人到底是怎么做的。别人愿意耗一个小时去钻,那么,就值得你花两个小时去啃,只有这样,你才能先人一步。

2.在刻苦奋斗的同时,要懂得自我总结

刻苦,不等于埋头苦干不问世事,在刻苦的同时,要善于总结。这点,北大学子做得很好。在北大校园内,你很少看到散漫的景象,大家的脚步要么很急促,要么很缓慢。脚步急促者,是在赶往刻苦的路上;脚步缓慢者,是在思考自身刻苦的成果。我们知道,当你花时间去做一件事情的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从成功学上讲,这是时间、成果和效率之间的比例。

北大学子认为,成功就像一道函数公式:“y=ax+b”,“y”代表的是成功,“a”代表的是动力,“x”代表的是效率,“b”代表的是刻苦。刻苦是必然的,但是影响成果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效率,到底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率是高抑或低?高者,则是需要继续刻苦坚持的,倘若效率低,则最终会影响成效。因此,在刻苦的基础上,北大学子会不断对自身的努力进行总结,力求找到时间成本最大、动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刻苦方式。

所以说,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刻苦不等于一条道走到黑,刻苦是一种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此,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最实用、最高效的奋斗方程式。

北大思考题:

在开学的第一天,文学院的老教授在开讲前问了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大一算起,你希望自己在读完北大的四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们众说纷纭,其中一位学生举手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学术界的新鲜血液。”有的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浪漫的诗人……”

其中,只有一名学生说:“大一这一年,我希望自己读通中国古代文学;大二的时候,我希望对新文化有深入研究;大三那年,我希望我能做好中西文化研究的项目;到了大四,我希望自己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同学们听了,觉得这位同学没有大志。

“真的这样吗?”老教授听了这位同学的答案,鼓掌了。

很多时候,目标是遥远的,能否达到目标,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将目标具体化、精细化,而最后的这位同学做到了。

用无比的坚韧,走自己的路

北大箴言:

一个人的一生主要精力应放在学问和事业上。

——张岱年

“龙生九种,各有不同”。口才极佳的人,能雄辩滔滔,善于讨论,极有可能发展成外向型的公关、演说人才;沉默寡言的人,或者善于思考,别具逻辑,能有效推论、分析和总结……总而言之,在不同领域,你都能找到成功的标杆。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执着和自己的目标,在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一面。切忌不假思索地盲目模仿,这样很可能“误入歧途”,白费了气力。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所做的努力不同,属于我们的舞台亦有所不同,然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着诱惑,扰乱我们的心。正如猴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如果我们目标游离随变,三心二意的话,很容易得不偿失,走向不适合自己的目标,努力白白浪费,最终还和自己的目标失之交臂。因此,我们要分辨出属于自己的路,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王子云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士研究生,他本科毕业的时候,正值金融危机,在大家面临“招工难”问题的时候,他所在的就业保障率极高的医学部为他争取到了去多家大型医学机构上班的机会。当时,家人都觉得王子云要走运了,他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可是,面对高薪厚禄岗位的吸引,王子云竟然拒绝了。

他认为,经过SARS一役,公共卫生以及预防传染病传播等方面很重要。他的家乡在偏远的山区,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体系都十分薄弱和落后,他决定继续在北大医学院读研究生课程,主修公共卫生学院的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课程。这个课程于当时,在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的大环境下而言,是十分冷门的,可以说,走出北大的校门,知道这个学科的人并不多,聘用这个领域毕业生的机构单位更是冰山一角。而且,从学习上讲,比起临床医学,真要把这门课程学透也是难上加难的。临床医生再难,终究有动手、了解和研究的机构。相反,公共卫生领域很多时候只是纸上谈兵。如何学得好、学得实用,是个大问题。为此,王子云坚定自身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选择,并努力为之奋斗,在了解了所有“纸上谈兵”的理论之后,他大量走访全国各地的案例,去观察、了解和分析公共卫生层面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进行了扎实的深入研究。

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很大,不少本科班上的同学已经成为了大型医疗机构的骨干,而王子云还在踏破铁鞋地遍访落后地区。家人们对他更是不理解。但是,面对诸多压力,王子云都是一笑置之,闷头闷脑地开展自己的公共卫生研究。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北大医学院硕士毕业生。

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而是回到了经济基础薄弱、人员组成复杂、公共医疗体系落后的云南小镇,扎根在那里,继续自己完善中国公共卫生体系、让全民树立起传染病预防意识的梦想。

从王子云的奋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努力很重要,坚持很重要,但是明晰自己的方向再为之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要有心中所想,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如此。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仅有24小时,如果你把时间花在做无用功上,那该是多么浪费的事情?

所以说,在努力之前,认清自己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再拿出无比的坚韧,才是实现梦想的最佳桥梁。

北大行动指南:

1.要特别关注自己的优点,找准长处

在纷繁的社会洪流中,形形***的成功例子总是层出不穷,但是看到别人的成功,我们不能过于心痒和冲动,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优点有哪些?比尔·盖茨能成为IT界的国王,是因为他喜欢这玩意儿,忠于这玩意儿,并且擅长于此;摩根作为金融帝国的大鳄,之所以能站到顶峰,也是因为擅长于此。北大学子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会对自己不擅长、不喜欢、不在行的东西倾注过多精力,因为,这无疑是浪费时间。

正如,北大校园内自然不乏爱跳舞的一群女学生,可是她们只会将跳舞看成是娱乐和自我丰富、个人提升的业余爱好,而不会将全部心力付诸舞蹈研究上,也不妄图会比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专业的学生跳得好。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她们知道,对自己的认识有多深厚,很多时候能决定你和成功之间的距离。越了解自己的优势,越容易发挥所长,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相反,连自己的所思所想都不清楚,盲目跟风,白白努力的人,很容易陷入周而复始的精力浪费中,难以自拔。

所以,认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走属于自己的路,这是很关键的。

2.一旦认清路向,务必坚持到底

无论是舞蹈家、音乐家、政治家,乃至成功的篮球明星、足球名将,纵然所属的范畴领域不同,成功者表之于外的形象不同,不论他们是嬉笑怒骂还是严肃认真,背后其实都是由“坚韧”所铸造的。乔丹不是天生而来的篮球名将,毛泽东不是命中注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有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路上用无比的坚韧将对手比了下去。

北大学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一旦他们认定了目标,就会近乎“执迷不悔”地坚守下去,曾经有一位北大法学院学生,渴望成为出色的律师,除了像常规法学系学生那样艰苦奋斗,通过司法答案,考取律师职业资格之外,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还创立了十分有趣的学习方法。他每到夜晚,复习完之后,会看电视剧,国内外和律师相关的剧集他都看了又看,到了早上,又到校园内僻静的角落里看书。每天早上预留15分钟时间,让自己模仿剧集里面的律师,为自己进行角色代入,针对课本上的知识设计情境,自个儿雄辩滔滔,训练口才。就这样,他坚持了七年,毕业后,成为了北京某大型律师事务所的首席律师。

可见,目标的实现和坚持、坚韧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你或许不必连续七年和自己辩论,但是,必要的坚韧,请你务必要坚守。

北大思考题:

曾经有一名准北大学生,在参与面试的过程中,教授很随意地问了他一句:“你为什么要考北大?”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北京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这里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有最好的学习设备,是育人成才的好摇篮……”

学生洋洋洒洒,一口气长篇大论地说了很多赞美北大的话,可是这位考生最后能否顺利通过面试呢?

答案是:有点难。

因为在北大的眼中,“北大”只不过是一个平台,它最渴求的,不是慕名而来的倾慕者,而是执着于自我梦想的守望者。因此,如果学生答的是:“因为我想通过北大实现我的梦想”,他就能获取100分。

更多免费章节阅读推荐: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扫一扫二维码 或者

关注微信公众号蚂蚁推书

回复北大的青春不迷茫或者回复书号4596 阅读全文

×